母校毕业生答辩去当了两天专家评委,仿佛又嗅到了当年的那阵阵书香。两场答辩,一场是因为有高人推荐,一场是因为有同学相邀,深感荣幸,甚是激动。
工程管理系和土木工程系的学生,虽然学历都是本科,虽然同属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但是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工管的论文偏重于管理,土木的论文偏重于结构,课题方向和工作量都有很大的不同。
相同的是,这届学生好像对就业都不太感兴趣,或许大家都觉得考研才会有更好的出路。也不能说不对,至少不全对。当前如果能占住一个不太差的岗位,或许也未必就是坏事。毕竟好的岗位是占一个少一个,未来还有没有扩充的可能,谁也不清楚。
之所以学生的思维有这种变化,用教授的话来说,还是因为学生的家境都还说得过去,至少大多都不急着赚钱养活自己。话里话外,都透着对当下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太感冒,好像觉得他们都不怎么太爱负责任。
可是,谁又天生爱负责任呢?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如果不是从小被教育,谁又愿意主动去承担起所谓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呢?有,但是估计不多。
在我看来,不管事实如何,都不必太多担忧。要记得有句话说得很对,那就是“苍天饶过谁”。现在不想工作就可以不工作,不想担负责任就可以不担负责任,那是因为有人在替他们扛。
等到有一天,没人扛了,该扛的还得自己亲自上。不管你情愿还是不情愿,该上的时候自己就上了。不管主动还是被动,其实已经没有太大分别了。
现在没学扎实的,将来需要学的时候,或许会用十倍百倍的精力去学懂弄通。现在不想付出的,真到了逼得没办法的时候,付出再多也是必然。能够一直躺平的,毕竟是小概率事件。绝大多数人,势必会随着时代和年龄的浪潮,随波逐流罢了。
答辩的情形来看,有优秀的,有一般的,有超乎想象一般的。两场答辩都有两位同学表现优异,专家评委不约而同都打了高分。至少在这场战斗当中,还是实力最有话语权。如果你不行,装行是装不成的。
当然,这也不过是人生中其中一场考试罢了。一生当中有无数次这样的考试,这次没表现好,下次继续发挥就是了。怕就怕,次次不当回事,次次不想努力,次次都在徘徊和放弃的边缘挣扎。一次可能不会带来巨大的改变,但是多次的累加是可以改变人生轨迹的。
两天很累,却因为充实而感到满足。欣慰的是,能为母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心中有那么一股幸福感和获得感。
当然,还有很多人生的经历,如果只是泛泛而谈,是不能入心的。大抵需要这些学子们通过自身的感悟,是痛是苦,都需要自己去体悟吧。
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个个绝知此事要躬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