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中的《中行穆子帅师伐狄围鼓》这个故事,在《左传》里写得更详细,不过,根据内容,我更愿意用文中的“率义不爽”作为题目。
故事写的是晋国的荀吴(即中行穆子)帅军队攻打鲜虞,包围了它的附属城邑鼓。鼓地有人来请求带着鼓城的人来献城投降,但是荀吴没答应。荀吴手下的人说:“不用劳动我们的军队就能获得鼓城,你怎么不答应呢?”荀吴说:“我从叔向那里听说,喜爱和厌恶都不过分,人民才知道该怎么做事。人民都知道怎么做事,事情就没有办不成的。假如我们的人有人叛变了,带着我们的城邑去投降别人,这是让我们非常憎恶的事。既然叛变让人憎恶,我们又为什么喜欢别人带着城投降我们呢?再者,别人带着城来投降了,我们就得奖赏他。如果奖赏我们憎恶的人,那我们喜爱的人又该怎么对待?人家带城来降,必定是求奖赏,假如不奖赏,我们就是不讲信用。如果我们没有了信用,还怎么保护我们的人民?所以我们不能为了得城而奖赏奸人或者失信。打仗就是量力而行,有力量就前进,无力量就后退。”于是他告诉鼓城的人杀掉想卖城求荣的人,并修缮防御设备。围了三个月后,鼓城有人请求投降,荀吴把来的鼓人叫进来,发现他脸色还不错,没有饥饿之色,就让他回去告诉鼓城的人修缮城墙继续守城。荀吴身边的军吏实在不明白荀吴的做法,就说:“人家送你城你不要,却要劳累人民损毁兵器地去攻取,你这是怎么事奉国君呢?”荀吴告诉他说:“我就是用这办法来事奉我们国君。获得一个城池,用奸人送上来而不用我们的军队去攻取,军队就会产生不劳而获的懈怠之心。与其获得城邑而换来军队的懈怠,还不如不要城邑。要知道,一旦大家懈怠了,就一定不会有好结果。遵循道义就不会出差错,喜爱获得城池就努力去攻取,而不是用我们厌恶的方式得到,这样获得城邑又能让人民知道道义所在,让大家有拼命精神而没有背叛的想法,不是也可以吗?”终于,在鼓城人粮食吃完力量用尽的时候,荀吴占领了鼓城,而且没有杀戮一个人,只是把鼓邑的国君䳒鞮带回了晋国。
对这个故事中,我觉得中行穆子不取所献之城,首先就是不让那些对国家有二心的人得逞。奸人得逞,无所教化。而且奸人献城,人民未必不抵抗。可是等城里粮草用尽人民寻求生存之时再献城,那就是另一种情况了,克鼓且“不戮一人”,只“以鼓子䳒鞮归”,尽显荀吴师义。这是对对方而言。对己方来说,不战而借对方卖城之人的手取得鼓城,这很有点让自己军队有拾了只“撞死的兔子”的感觉,不管晋国多强大,为以防后来大家心生守株待兔之怠惰之心,还是暂时不沾便宜得好。占小便宜吃大亏,自古以来这是有数的。我们的解放战争时期,有的地方和平解放,那是开明的领导站在人民的角度,不让更多无辜人民丧生(毕竟开战的都是自己同胞)。但是在这《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中,献城之人估计不是这样。时代不同,这不战而献城显然意义也不一样。再者,凡事都有两面性,以哪种方式取城,全看哪种方式利益更大化或者利益更长久。
我是这样理解荀吴的做法的。只是还不明白“鼓人能事其君,我亦能事吾君”这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