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课设,我们根本不可能会深入到如此充满历史沧桑的古老城区去走街串巷,拜访当地的居民了解那里的历史和文脉。
就像朋友说的那样,看到“南门西拐”就会自动脑补出“恕不远送”这几个字。也正是这一个与众不同的街区名字勾起我们小组成员的好奇心。
通过实地探访、调研和相关资料的查阅、研究,我们对“南门西拐”的兴趣也变的越来越浓,小组成员也由衷的发出“越来越有意思”的感叹。
正基于此,对历史从来不感兴趣的我却因着好奇心的驱使,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关于该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内容。上至远古时期的地质变迁,夏、商、西周等时期的文化形成和战争起因,下至近几年该街区在政府调控下的发展变化,以及对未来的规划设想。
可以说,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我的思维经历了如此几个世纪的跨越,真是从来没有过的阅读量。也正是因为我被分配了这样的任务,才使得我不得已去主动研究历史,而正是这样一个机会让我真正体会到研究历史的乐趣,从中能够发现很多有趣的和有意义的事情。
短短的一个星期,如果说真的已经把“南门西拐”这一街区的历史沿革研究透彻,那是不可能的,毕竟我们的能力有限,尽己所能也不可能把所有关于它的历史资料找全,就像我们从与当地居民聊天中所得到的东西应该是任何资料上都不可能找得到的。但是通过调研,通过用心的依照收集来的资料把该街区的现状进行建模,并对该街区的公共设施、交通网络、建筑界面形态、空间系统、地域特征、气候特点和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分析,我们的收获还是非常大的。
“南门西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有现在重新建设被保护起来的商代遗址城墙,有唐宋八大楼之一的“夕阳楼”遗址,有建成于清末的富人家的“岳家大院”,现在还能够通过仅存的“绣楼”的面貌猜测出当时“富西街”的“岳家大院”的繁华与昌盛。当地居民口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穷东街,富西街,穿靴戴帽往南街,挑挑担担是北街,搽脂抹粉御前街。”很形象地描述了“南门西拐”当时的实际风貌。
现在遗留下来的建筑正是我们后人研究发现古老历史文化的最直接可取的佐证,所以我们理应尽己所能去保护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和传统,以当今的设计理念和手段将特有历史文化元素和文脉保留和延续下去,这也正是现在社会各界关注和政府部门宣扬和倡导保护的紧要之务。
商代遗址城墙本身就是一种内与外的界面,而该历史街区又具有界面的特点,怎样将城墙妥善保护并加以利用,使其贯穿于新老城区交接之中,恢复古城墙的历史沧桑感,寻求现代科学技术设计手法和历史元素的结合点与平衡点,从而为古城墙提供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这是我们此次课设调研的重点研究对象,包括历史街区“南门西拐”的保护与更新改造,都需要一个既适合当代人的居住需求心里需求又能够保留历史建筑肌理和文化元素新的设计理念和构想。
确实,调研中我们了也发现了现实中的确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乱——住区需要自发建造,缺少统一管理;挤——从白领住区到一般平民住宅,人口密度过大,建筑物不堪负重;危——年久失修,消防通道不畅,安全隐患大;差——生活垃圾不能集中处理,随意丢弃等。
当建筑比它所占据的地块更廉价时,就可能会被拆除,并重建起与地价相匹配的建筑,“拆”与“建”是城市自我更新的辩证法,也是城市对建筑价值的裁判。
基于以上这些,我们深刻意识到对旧历史街区的更新与合理改造迫在眉睫,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居住其中的居民缺乏对历史街区价值的保护意识,从对当地居民的探访得知,他们现在的想法就是尽快的将旧有建筑拆除,重新建造新的更为现代的宽敞的建筑,这其实是中国当前快速发展致使人们价值观扭曲的结果,不得不令人深思。
所以,如何处理片区外围的建筑及其形式,使其与周围的建筑形式相协调,同时使城市肌理不被破坏并在这里得以延续和保存,这是我们此次调研的所感所得也是以后进行街区改造与更新的发展方向。街区内的大尺度建筑应该进行改造以与内部传统肌理形成自然过渡,对内部质量较差的传统建筑进行重建、恢复,再现原汁原味的传统建筑风味与建筑空间,将传统肌理得以延续和继承。
在快节奏盛行的今天,我们不停地把我们认为旧的东西都毁掉,以为能够生活的更好。
其实我们忘了,这些被抛弃的老建筑里,那些被遗忘的时光,才是真正有滋有味、有情调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