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关于“活着”的话题,这已经是人们的老生常谈了。而往往是最简单的问题,没有源头,谁也没有办法解释清楚。古代的哲学家们因为这个问题而绞尽脑汁。莎士比亚的那句“To be or not to be”仍然是一个得不到答案的问题却又是永垂不朽的名句。中国的命理学家们大都认为人的命运是在出生时就定下来的,然而他能否达到自己命运的最好处,还得看他后天的努力和环境的改变。每个人对于命运的阐释不同,对于“活着”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在这本书中,活着的意义是为了活着。
起初,我认为徐福贵的悲剧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毕竟他是如此的贪图享乐,丝毫不为家里着想,只知道成天赌博。文中的徐福贵原本出生于大户人家,就连上学也要人背着去。那时的他若是愿意勤勤恳恳,本可以过上安稳舒适的日子。
但是越是读到后面,我越是觉得“命运”这个东西的奇怪。或许是全福贵自己一手造成的,又似乎不是。所有的灾祸都倒在他一个人身上。无论是自然灾害,社会的影响,亲人们都一个个离去。人的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
徐福贵曾因为自身原因沦落为一个穷人。可是后来一家四口明明本本分分的过着日子,一切都在好转。正是这样原本好好的一家人,却一个接一个地离开,这是有多巧合?命运似乎专门盯着他,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那么,既然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一直认为每个人活着都是有意义的。有的能给社会做出各种各样的贡献,有的人给家人带来温暖,有的人试着用自己的知识和行动来改变世界,有的人用自己的作品来感染他人。那么,当一个人什么也做不了的时候,他为什么还要活着呢?
书的最后有一段描写: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着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眼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过去了。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这一段描写在全书的最后,经历了前面一般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迎来了一个宁静的结局。仿佛一场情节跌宕的电影结束时那样。徐福贵在经历了曾经的风流与之后的种种苦难,现在的他是一个泰然自若的老人,平静地对待这一切。
那么,究竟如何回答那个玄乎的问题:为什么活着?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毫无疑问,“活着”本身也是一种原因,也是一种意义。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种种变迁或是自然灾害,徐福贵最终还是活着,与他的老牛一起,在乡村土地上相依为命。正如书本最后所描写的那样,即使经历种种挫折,活着,或是生活,本是平凡但美好的。
他们的脸上但皱纹里积满了阳光和泥土,他们向我微笑时,我看到空洞的嘴里牙齿所剩无几。他们时常流出浑浊的眼泪,这倒不是他们时常感到悲伤,他们在高兴时甚至在什么事都没有的平静时刻,也会泪流而上,然后举起和乡间泥土一样粗糙的手指,擦去眼泪,如同掸去身上的稻草。
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浪花。
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快乐地游动着,里面镶嵌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
福贵说到这里看着我嘿嘿笑了,这位四十年前的浪子,如今赤裸着做在青草上,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里照射下来,照在他眯缝的眼睛上。他腿上沾满了泥巴,刮光了脑袋上稀稀疏疏地钻出来的白发,胸前的皮肤皱成一条一条,汗水在那里起伏着留下来。
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的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