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前老公让我看蔡老师讲解的一个有关孩子教育的光盘,我并不以为然,看来看去,讲的是小孩子要从小读《大学》、《论语》、《中庸》等,老师讲孩子越小读这些越好,最佳年龄在14岁之前,最好在10岁以前,可好在哪里,为什么年龄段是这样划分的呢?我并没有明白,老师也没有去讲明白,只是说好,因为不明白也就不愿意,由于自身知识背景有限,自己也不理解这些,没觉得有多大意义。老公也只是觉得老师讲的好,他也就觉得好,也是不以为然,然后就买了《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等,这些书买回来放到家里,就这样放着,一家人从来没有翻过,而老公指望着一个七八岁的男孩自己来看这些书,对于他自己来讲,自己都不能静下心来看或朗诵这些内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自己可能坚持朗诵吗?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会说小孩子要多朗诵这些传统文化的内容,始终不明白的点好像有那么一点明白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每个孩子对事情的解读能力并不一样,一个读书多特别是这种有哲学理念的书籍读的多的孩子,他的解读能力是比较客观全面的,而一个阅读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孩子,他的解读能力是有一定偏差的,不一样的解读导致他不一样的想法和行为,并最终导致他这几年不同的行为和选择,久而久之,孩子之间的差别就越来越大,可这些,对于当年背景知识有限的我,没有解释的情况下,我也不能理解这些,经历过现实的种种经历,才突然明白这些,可这些内容,仅仅靠老师在一个光盘上通过短短几十分钟能讲清楚的吗?不断提高扩自己的背景知识是最重要的,不同的背景知识,对事物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孩子越小,父母对他的引导就越容易,这也是老师讲为什么越小效果越好,过了十岁或十四岁就没效果或效果差些,到那个时候,他大脑中已经带入了其他一些不同的认知,引导起来效果会差一些。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在儿童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青春期是很困难的,他更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不能有自己正确的判断与选择,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青春期的孩子更喜欢拿着手机不断刷而不能静下心来阅读哪怕一篇文章。
明白是已经明白,错过的时光也不能再倒回,曾经以为偶尔玩下手机游戏好像没什么大不了,没有去想到多年以后是什么情况,到现在事实是每天拿着手机放不下来,作业可以放在最后去完成,时时刻刻需要我来提醒,话没说两句,他觉得你唠叨,周围同学都说你妈妈好开明,好能理解你,对你真好,他的理解是,我爸妈不够好,不够爱我。绝大多数青春期孩子眼中的最好的爸妈是别人家的爸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