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我觉得这一句话与前面是有联系的。孔子在前文说:我是想出去做事的,但是没有人请。为什么没人请呢?也许是有人觉得孔子不好用,名气太大,又教条。
怎么办?
“子欲居九夷”,孔子打算移民。
据推测,孔子是想到楚国去找工作。楚国当时属于边远山区,属于蛮夷之地,并不在华夏的范畴内。
孔子想到楚国去找工作。有人说,那里破烂得很,又简陋,又落后,可能吃饭、睡觉、洗澡都不方便,怎么办?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刘禹锡的《陋室铭》里就用到了这个典故,这句话代表了大丈夫的气魄,以及孔子的文化自信——当我自己活成了一道光时,我还怕那个地方没有光明吗?我走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亮了。
王阳明到了蛮夷之地,给自己的住所取名叫“何陋轩”。这个名字真够大胆的,意思是说这里住的是君子。但是王阳明很客气,说“此地以待君子”,就是等着君子来住。
王阳明到了偏远而简陋的山村,住在“何陋轩”,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教大家学习。在这个时期,他还对《大学》有了新的领悟,并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在王阳明的努力下,曾经的荒蛮之地竟然出现了一股非常重要的学术力量,他以实际行动验证了孔子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老子也说过,“为腹不为目”。“陋”是形容眼睛看到的,不漂亮、不整洁;但是“为腹不为目”,是说能吃饱就行了,不用讲究那么多外在花哨的形式。
孔子说:我去那里,只要能学习、能工作就行了,至于外在的环境是否美好,并不重要。
我特别喜欢《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他是一个屡遭迫害,但是又特别具有革命性的乐观主义精神的人。他在参观长安玄都观时,写了一首《游玄都观》,借诗讽刺当朝权贵。结果这首诗得罪了当时的权相武元衡,刘禹锡被贬在偏远的南方十四年。
十四年后,刘禹锡回到长安。此时武元衡已经死了十几年了,刘禹锡又来到玄都观,又赋诗一首,这首诗叫《再游玄都观》。
这首诗写得特别棒——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曾经的玄都观是个看桃花的地方,现在,桃花已经没有了,物是人非。十四年过去,百亩庭院中,大部分的地方都长满了青苔,不见人迹,破败得不像样子。原来灼灼的桃花荡然无存,被菜花替代了。不见过去的风雅,种桃道士也不知道去哪里了。
最后这句“前度刘郎今又来”,写得特别畅快。刘禹锡说,曾在这里犯事的刘郎,如今又回来了!给人一种志得意满的感觉。
你可能很疑惑,他上次就是因为在这里写诗而被贬,好不容易回到都城,怎么还敢写?
我想,这就是刘禹锡坚韧的性格所致吧。命运越坎坷,他越活得带劲,比那些一遭到贬谪就吓得要死的诗人气度大多了。
那篇《陋室铭》,正是刘禹锡被贬后,遭到地方官员刁难而作。
将《陋室铭》立在门前,尽显才气。刁难他的人一看,这人住这么破的房子,居然还写得出这么好的文章,自然是既生气又拿他没有办法。
如果我们也不得不居于陋室,住房条件不够好,不妨也这样安慰自己: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就不惧怕黑暗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