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自我思维模式,源自本性,形成于社会化,最终定型个人观点,但是容易容不得别人观点,理想的内方外圆,却呈现出内方外方。
作为常见的思维误区之一,自我中心主义思维是人人体验到的,而所谓误区也不过是为了强调其重要性,主观进行的一种评价罢了。评价有立场,涉及对错,但是要客观对待。
个体都是从自然人开始,逐渐进行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自我意识产生且渐渐固化的过程,最终形成自我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自我中心主义思维模式。
一是本能必然的思维方式,类似生理自我需要。
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带着人类基因,拥有无限潜能,却首先要能够活下来才有可能实现这一切。有人问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其实活着就是最大的意义,否则所有理想价值都是空话一句,因此也决定了人的思维必然从自我意识开始。
据科学研究,婴儿出生就拥有三种特长,寻求食物、规避危险以及进行社会交往,仔细观察那些小婴儿到的确如此,这些天生特点说明了趋利避害的人之本性。生命大于财产,活下来永远是第一位的,人道主义伦理也在于此,这也正是产生自我意识的基础。
个体成长过程,也决定了必须从自我角度出发看世界,首先要依赖感觉器官产生感觉,察言观色,望闻问切,这些生理基础决定了自我视野的中心化主义。我们无法抛开自己看世界,只能用自己意识思维世界。
这种生理结构的、本能需要的、思维载体的客观现实,决定了自我意识中心化的必然性。
二是社会角色的思维方式,类似社会自我需要。
成长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是角色扮演意识。社会要求个体不仅仅活着,而且要成为合格社会公民,也就是学习规范、掌握技能、适应环境、做好角色,这时候自我意识就有了社会化成分。
自我中心主义思维也随之发展,除了必须时刻满足的生理及安全需要,还涉及人际关系合作,尊重和被尊重的需要。这时候,自我需要和社会要求其实互为矛盾,类似本我的即时满足要被延迟满足所替代,不过这个过程没有那么顺利,就需要自我和环境协调。
理想状态的社会自我发展,就是本我和超我的平衡妥协,既满足自我需要,也照顾到社会需求。这时候其实还是以自我中心为出发点,但是被迫遵守社会规则和别人要求,维持角色扮演。
比如学生就是如此,家中是孩子,学校是学生,同伴中是朋友,哪怕是玩游戏也知道有规则。
三是心理成长的思维方式,类似心理自我需要。
自我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就是心理自我的成长,这个大概经历整个青春期,之后就是终生发展。所谓成人意味着身体成熟,也要求心理的自我意识成熟,但是这个过程很长也很难。
因为自我中心主义思维源自本能,来自感觉,牢不可破,打着无私旗号的人要么傻要么骗,也因此心理自我的成长注定充满坎坷。
最理想的心理自我成熟,就是彻底理解社会规则本质,主动遵守那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摒弃哪些有害不利的,即有所为有所不为。更简单地说,承认自我中心主义,也承认人人皆是,遭遇具体事情时候可以求同存异,并存各种看法。
事实上,没有理想和完美,比如工作中听闻不靠谱的说法,忍不住直接反驳,甚至反唇相讥,说是为了工作不错,但是给人感受彼此都不舒服。仔细深究起来,还是自我中心主义思维固执,把自己观点视作不可以挑战权威不说,还不能容忍人家看法。
这种自我思维模式,源自本性,形成于社会化,最终定型个人观点,但是容易容不得别人观点,理想的内方外圆,却呈现出内方外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