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 晴
1
这两天的雾霾比较重,虽然依然有阳光,但总觉得蒙上了一层灰,空中灰蒙蒙的。
于是关上了门,一家人退回到屋子,活动空间变得狭小了。
每一天都过得波澜不惊,单调复单调。
每一天依然会关注那不断攀升的数字,期待看到疫苗研制出来的信息。
日子过得有些焦虑,每一个数字都是活生生的人啊,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希望?
2
昨天与武汉的同学聊了一会。
前面说过他建了一个三百多人的群,分成不同的组进行疫区援助,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做一些帮助社会的事,如为海外的资源寻找回国的途径,为需要救助的人联系医院,让一些专业人士做一些专业分享……群里的志愿者让我特别佩服。
我跟他感叹,在这种灾难面前总感觉特别的无力,不知道可以做什么?
他说他可以理解,因为他与许多大学老师聊过,有90%的人都会这样说,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受过这么多年的教育都不能做点什么,又怎么能期待那些普通人呢?他们只能去打麻将了。
在多年的受教育经历中,我们从没有被告知如何去面对公共事件,我们作为一个公民该如何参与到公共事件中去。经过这次的危机,我们教育学人应该从教育的角度去唤醒、推动人性的发展。
深以为然,也有点惭愧,对于社会,我总想着平凡如我,除了做好自己,守护好家人,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我们普通人除了喊喊加油外,到底还能为社会做一些什么呢?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
我们还谈到了湖北在这次疫情中可能造成的“污名化”后果。
湖北人素有“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之称,谈不上多正面,只是这一次疫情后可能会更糟了。
虽然以地域来评判一个人是不客观的,每个地方的人也是形形色色的。但总体而言,一个地域的文化会渗透到一个人的骨子里去,生长于此的人总会打上某个地方的文化烙印,比如湖北人的热情、粗犷,还有喜欢扯着喉咙聊天的火爆脾气……
再如,我生活了十几年的上海,不得不承认上海人的精细,做什么事都讲求细致到极点。比如这次应对疫情,朋友们从湖北回到上海,社区人员每天两次上门量体温,收走放在门口的垃圾,帮买菜、取快递,管理处处体现出人性关怀,也透露出细致。
于是傻傻地想,如果疫情起源于上海,结果不知道会不会不一样呢?
4
一个人的性格或者说习惯不是不可改变的,否则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受教育、学知识就是一个不断丰富思想、净化心灵、规约行为的过程,正是受教育使我们有了再次重塑自己的可能。
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一个专业水平有多高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体现在他的文明程度上。
不同的地域文化均利弊兼具,各有可取之处,但文明应该是一样的。对待自然与生命,心怀敬畏;对待弱小,心怀怜悯;对待世界,心怀大爱……文明应该是我们行动的最高标尺。
如果每个人都能以文明为尺度,这个社会还会不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