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 晴
1
这两天的阳光格外好,虽然早晚的温差还是很大,但白天的那段时光还是很令人惬意的。
昨晚武汉的同学给我打电话聊天,问我在干什么,我有点炫耀地说在锻炼呢。他问我在哪里锻炼,我如实告诉了他,他立刻善意地提醒我,不要大意,只要走出家门就要戴口罩。
我跟他解释我们是独门独院,应该不会有事的。
身处疫情中心的他比我更了解形势的严峻,比我更警觉,他告诉我尽量不要出门,出门就要做好防护。
接完电话,我已无心在户外运动了,内心的惶恐再度袭来,怎么办呢?
这些天来,随着报道的数据逐渐减少,我确实是有所放松的,对形势的预期也比较乐观。新任省委书记采取了更为严格的措施,相信再过一些天会有所好转吧。
虽然一直觉得不能靠人治,但此刻也只能指望领导者能更加睿智,更加全盘考虑疫情以及民生问题。
这次的疫情显然暴露了中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和公共治理的缺陷,但还是希望亡羊补牢吧,在疫情之后,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能建立起来,社会的治理终究要靠法律制度,应该是法治。
2
这些天每天都能看到武汉作家方方的疫情日记,有对武汉疫情的描述,有对政府、媒体等的鞭挞,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
她用笔真实地记录,悲己悯人的人性关怀,对人对事的理性思考,不人云亦云,观点独到、辛辣,说出了普通人想说不敢说、不会说的话,真的很佩服。
一个社会最大的民主在于培养自由而平等的个体,允许他们独立思考,理性批判,自由发声,否则只能培养一批缺乏独立人格、独立精神的“奴隶”,我们又怎么能指望“奴隶”来拯救我们的国?
这些天开始逐步回归到看书、思考,从教育学立场出发,在这场公共危机中,教育能做什么?在未来,教育该朝哪个方向改进?没有对过往的反思,很难有个体和社会的进步。
3
晚上和妈妈通话,随着封锁的时间变长,她越来越焦虑,焦虑家里的两个儿子无法外出挣钱,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办。
我只能不断地安慰她,没有生病就是最大的幸福了,比起那些被传染的人,我们已经是万幸了。你就当他们在家休息陪你好了。
我知道我说这些对她可能只能起到一时的安慰作用。对一个没有多少见识的老年人来说,那些不幸的人总觉得与自己很遥远,在说起来时会表达同情与悲伤,但过后她更关心自家人的利益,因为这些更与她息息相关。
我知道妈妈只不过是众多普通国人的一个缩影,他们还没有达到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至上的觉悟和境界,生存对他们而言是最为紧要的,他们担心没钱吃饭,没钱还房贷……
但是在国将不国的危难时刻,个人的生命与利益是多么的微小和不堪一击。
孔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目前可能很多普通人连基本的修身都还谈不上。
是人性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呢?这的确值得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