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没有黑死病,欧洲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不妨来想想18世纪日本的例子。17世纪,日本是个相对繁荣和成熟的社会,人口和法国和西班牙加起来差不多,制造业发达,尤其是纸制品,棉纺织品和武器---大部分都是用来出口的。1592年,日本靠着数万只照抄西班牙设计的山寨火枪,征服了朝鲜。当时的日本,大致属于农业经济,有着数量庞大的绵羊,山羊,很多的猪,少量的牛,极少量的马。犁已经被普遍用于耕作,靠牛拉或者马拉。
可到了19世纪,日本国内的养殖牲畜基本上消失了。绵羊和山羊差不多没人认识,牛和马极罕见,连猪也只有寥寥几头。1880年,女探险家伊莎贝拉,博德说:“因为没有用于挤奶,运货或食用的牲口,当地没有牧场,乡村和农场呈现出一种沉默又了无生机的奇异样子。”马车、两轮推车都很稀少。运输所需要的动力全靠人:肩膀挑担子,背上扛架子。水车少有使用--哪怕人们已经掌握这种技术很久了,水稻脱粒和磨用的是人推磨盘或是双脚踩踏的石头碾子。就算是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也经常能听到淘米工人裹着条篼裆布卖力苦干的声音;灌溉稻田所需的水泵,往往是苦力用脚踩来带动的。最后,整个国家几乎没有人晓得犁是什么了。耕田靠男人女人拿锄头刨。总之,欧洲采用牲畜,水力和风力的地方,日本全靠人力。
看起来,1700-1800年的某段时间,由于人力比牲畜还便宜,日本全国集体放弃了犁,改用锄头了,当时,靠着固氮蓝藻为水稻提供的天然肥料,不怎么需要施肥,粮食实现了高产,人口迅速膨胀。因为食物丰富又讲究卫生,日本的人口增长到了令土地稀缺的程度,劳动力非常便宜。与其空出宝贵的土地放牧牛马来拉犁,到不如用人力耕地更具有经济性。于是,日本人奇迹般地放弃了技术和贸易,退回了自给自足的状态,减少了商人的需求。各种技术的市场都萎缩了。他们甚至放弃了资本密集的火枪,改用劳动密集的长刀。一把上等的日本刀,需要工匠不懈地锤击钢铁,令刀身的钢质柔软有韧性,刀锋又尖利无比,一击致命。
18世纪,欧洲差点就走上了跟日本相同的道路。跟13世纪一样,在本地贸易和东方贸易创造的财富以及农业技术进步的帮助下,欧洲人口在18世纪蓬勃发展,虽说当时的民众常常以怀疑的眼光对待马铃薯等新作物,但它们却令爱尔兰等国出现人口大规模增长。种植马铃薯可以用铲子,不用犁;马铃薯又出奇高产,营养也十分丰富,这就导致了人口的极度密集。1840年,爱尔兰每英亩的马铃薯产量可达6吨,几乎相当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稻的每英亩的产量了。当时,养活一名英国工人所需要的面包和奶酪,需要20英亩土地才生产得出来。哪怕到了19世纪,爱尔兰自给自足的农民不光依靠人力来种植和运输,而且彻底“退出了市场”,因为缺乏可支配的收入,消耗的制成品极少。由于每户家庭可耕作的土豆面积萎缩,就算没有爆发1845年的马铃薯荒,爱尔兰距离马尔萨斯式灾难的距离也不远了。那场饥荒夺去了100万人的性命,还有100多万人逃亡到了美洲。苏格兰高地也是一样,18世纪的人口增长令人们退回到了自给自足状态,当地的说法是“佃农营生”。唯有一轮规模浩大又惨烈的强制“清场”降临,外加移民美国和澳大利亚,才缓解了马尔萨斯式的压力。
丹麦也曾有一段时间走上过日本的道路。面对18世纪日益加剧的生态限制,丹麦人采取了农业劳动力密集化的应对方式。为了保护未来燃料的供应,他们禁止牛群进入森林,结果提高了肥料的价格。为了保持土壤的肥力,他们极为辛苦滴开沟挖渠,种植苜蓿,撒泥灰。工作时间延长了50%以上。到了19世纪,丹麦这个国家已经彻底陷入了自给自足的状态。人民忙着务农,没人会有闲暇从事其他行业,也几乎没有人消费得起制成品。生活水平停滞不前,尽管勉强实现了工业化,为丹麦的农产品出口创造了市场,这才缓慢地提高了丹麦人的生活水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