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嘉宾:易仁永澄
文稿整理:幸福进化俱乐部阿瑞斯
领读大纲:
1.我是这样发现底层规律的
2.站在复杂系统的角度看待底层规律的价值
3.寻找底层规律的5种方法
一. 如果是我,要怎么讲?
翻到第111页,章节标题“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上来先自己思考——如果我来讲这个部分,我该怎么写?以下是永澄老师的构建。
1. 务必要自己先构建、关联,然后再和高手进行比对。底层规律都是人脑想象、归纳、总结出来的,需要看些元认知、脑科学的理论,通过这些理论的基础特点衍生出的理论,
2.水平越高的人,看他文章里出现的高频词汇,交流过程中谈到”价值“、”财富“、”论证“、”杠杆“,这些都是高手认为的关键词;
3. 看高手推荐的书。像查理·芒格的《格栅理论》,有好几种不同的元学科,永澄本身参加的阳志平老师的开智社群,有入门必读的百本书籍,已经阅读了91本。然后看世界只剩下框架。
4. 然后,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不断地反思。
5. 要整理各种模型,看到好的模型就把这抄下来。
6.通过数学公式来形成模型,对客观存在的世界进行抽象和模拟,因为它非常精准,不偏不倚。通过公式来帮助自己理解这个世界。
管理效果公式:Fm=Qi P G Mi+E, 影响管理效果的因素:找准问题、明确目的、精准目标、精准手段、实时评估修正。
复利公式:初始势能、成长率、周转率,只要三个值里有一个值提升,就会形成复利。
执行力公式:只要拉力>阻力,就会产生执行力
7. 形成底层的规律库。做一件事情之后,发现一些规律,就会整理下来。跟国学老师学《易经》,就是学六十四个底层规律。
二.从复杂系统来看临界知识的规律
《系统之美》、《第五项修炼》等是讲系统的,看过之后,思维方式都会产生变化。复杂系统根本看不懂因果关系。但复杂系统可以抽茧拨丝。
四两拨千斤——成甲老师理解成“少即是多”,四两表示重量很轻,但能拨动千斤。抓住核心点,影响事物发展。成甲老师有两个问题:
1)为什么少即是多?——确实是。
2)为什么学习临界知识能快速进步?——是一个先慢后快的过程。
问题1:成甲提到了复杂世界是由简单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五个例子——生命游戏,群体的智慧、日本的稻盛和夫、查理·芒格,以及自己的临界知识。这个方式的名字叫作提升势能。自己的例子——临界知识也遵循了相似的道理。当写东西的时候,举例子的时候要用些高大上的例子,再引用自己的例子,这样自己的事例也会被抬高。
再来看什么是“少就是多”,“少”就是临界知识,它的构成决定着复杂世界,掌握了临界知识,就可以推出它的多来。不出户即知天下,老子也是同样的观点;“多”就是复杂系统。很多人会漏掉,即复杂问题该如何处理?
问题2:是先慢后快,还是先快后慢?先快后慢的模式,从长期来看,学习效率比较低,是依靠勤奋地思考或大量的练习来掌握某个行业的工作技巧,它的成长会遇到天花板。
......认识和解决问题是依靠直觉、个人经验、简单线性思维、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偏好。
遇到天花板之后,会无法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无法掌握关键环节。类似于很辛苦、很累,干体力活,无法建立知识系统,效率很低,越来越慢。
而本章节的已经阐明,明明临界知识可以四两拨千斤,但强调用起来一开始不见得好,是先慢后快。这些内容类似于营销,似乎没有必要。这些谋篇布局应该放在第二章,为何在后边又放一遍。
及时反馈获得的东西很难积累,好比在路边看到一群人在打群架,看得好爽,离开了这个场合就可能没有用。不能积累的“爽”,不见得有用。很多人会被及时反馈所控制,有及时反馈的系统,人们往往愿意去使用,像“打卡”、“奖学金”。像延时反馈,就没有人愿意去学,而复杂系统往往没有及时反馈,所以我们要愿意去忍受这种非及时反馈的孤独感。
所以我们要在这种孤独的感受下,一直去等,等到那个东西爆发出来。在学习生长的过程中,是否有一段时间,好象憋得要死,一直过不去,找谁都没有用。最后忽然有一天,仿佛如有神助,一下子超过所有的人。
三.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这部分非常地抽象,很难说清楚,尤其是他面对的用户群体。去哪儿找临界知识,要去底层和规律最容易出现的地方,这个规律是什么呢?重要的硬学科,可信度高、适用性强。
就这样的学科,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它是什么学科,除非有高手的支撑。永澄觉得认知科学、诗歌、数学、编程、网络技术,来自阳志平老师讲的元学科。查理·芒格讲的生物、数学、地理。相信成甲老师在写这部分时,也很枯燥,他列举了五条:
1. 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2. 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3. 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4. 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造,并验证。
5. 努力寻找天赋,找不到就兴趣凑。
天赋与学习临界知识的关系,从热爱的事情入手,但热爱不见得能找得到。因此将成甲的原文打散,再归纳出来。
永澄总结的五种方法1. 从习以为常的事情中比较和总结。
2. 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出处。阳志平老师谈认知科学,心智部分,他的书《追时间的人》,“奔跑向着时间的源头”,对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去跟那些掌握一手信息的人去交流,不断向一手信息靠近。我们经常在一起的话,了解的信息也就更近。看这些好的东西真的很难。永澄比起阳志平老师,他100分,永澄3分,如果永澄的都看不懂,就别去阳老师那儿了,直接被虐。
3. 在这个部分,尝试使用更基本的原理。寻找问题的第一性原理——能够使用更加底层通用的知识去假设。在“做自己的CEO”中的PKS模型——Problem,往上走、往下走、具体是什么,怎么解决问题。而很多人会抵制不住地要去解决问题,这是病,得治。不能随随便便给解决方案,通常会被打脸。思考关键点是什么?Key,从复杂的问题中慢慢抽象出一个点、两个点、三个点。可是有几个人能够不学习、不输入就学习到第一性?
成甲老师这本书明显是按照畅销书来写的,里面都是水水的例子。估计他看完自己写的书,就得去看更高级的书了。在得到App的《成甲说书》里,成甲从来不提自己的书,都说高级的书,用来快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用更深刻的原理去解释。
4. 没有解释的时候,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要找到这个假设的出处,所有事都在围绕着假设,即心理表征。整本书都在围绕如何优化心理表征。
5. 做喜欢的事情,寻找事物背后的规律。喜欢,可以是兴趣、优势、天赋,现在没有,可以努力地去找寻。读者要注意的,这节究竟是事实,还是理论。如果一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边学习临界知识,可以事半功倍。学临界知识的过程其实不见得开心,要忍耐长时间没有及时反馈的过程。所以成甲推荐做你喜欢的事情过程中,学习临界知识。
成甲大学三年级时寻找天赋,不太好找,又找兴趣,也说不明白。这节非常地绕,在说自己的案例,但往往自己的案例很难有通用性。对自己有用,对别人不一定有用,这是基于前提假设的。地球上有一种动物叫dragon,又认为自己是屠龙勇士,天天就在家里练屠龙之技,练得特别high,到处去杀龙,到处找也不一定找得到。这仅仅是个人的经验,可能这项经验并没有用。
这部分环节主旨是,从自己喜欢的事情出发。不见得每个人都喜欢说话,和激发别人的潜能。永澄最喜欢显摆,给他个舞台就能散发出巨大的光芒。很多人由于自我效能感低,未必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可能找到很多的事情是失败。
成甲给出的五条和永澄列出的五条,有大量的是不融合的。建议成甲是否有规律库,可以发给读者分享一下。
在下次领读前,请大家先思考:如果让你去讲,如何应用临界知识,该怎么讲?然后在下一次讲的时候,和永澄老师的对应起来。
这周末永澄老师去北京,可能和成甲老师一起有个直播,关于对《好好学习》的理解和认识。
感谢大家的陪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