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就是描述了一种你见过的很high(兴奋)的状态。你觉得自己现在是不是活得很high的状态?
古典:我觉得还好吧,high倒不至于。但是,虽然我觉得我已经过了high的状态,但我觉得还是蛮欣喜的,因为每天可以遇到有趣的事情,想到一些好玩的东西。
樊登:那这章里讲的问题就很有意思,“是谁让你不开心?”“如何面对世界的不公平?”,这可能是大部分年轻人都在琢磨的事。我看我们读书留言区里经常有各种问题:我婆婆跟我的矛盾怎么处理,我们单位有个领导跟我的矛盾怎么处理,我老公怎么怎么样……那这些是世界给我的不公平吗?
古典:对。我觉得首先不开心这个事情,大部分人都以为情绪是属于不可控的部分(我们之前说了三种事物:不可控的、半可控的和完全可控的)。其实,如果了解了情绪是如何产生的,你就会发现大部分情绪都是可控的。有个经典的ABC理论,把消极情绪的产生拆解成行动、意识和感知。(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理论,指作为后果(consequence)的人的消极情绪不是由于某一事件(activating event)直接引发的,而是人对事件的不正确认知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elief)所直接引起。)

樊登:你看《沙丘》了吗?
古典:看了。
樊登:《沙丘》那个电影里,沙漠一族到主角这儿来谈判,谈判完了以后吐了一口口水。然后这边人马上拔刀,说“你这是不敬”。旁边人说“别别别,水是沙漠里最珍贵的东西,它代表着盟约”。这就是你的心智模式的一个转换。
古典:其实大部分人会觉得情绪是一个外控的东西,就是“你让我不开心”,其实是你的意识让自己不开心。所以还是那个话题,当人们觉得不开心的时候,他处于一种受害者的状态,他会把半可控的事情全让出去。虽然他获得了舒适感,但他也获得了完全不可控的人生。
樊登:你说的这个舒适感,我想到有一个心理学的名词特别好,叫作认知失调。我们的大脑其实花了一生的精力都在解决认知失调的问题。你的认知只负责告诉你,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它根本不会让你去理解你应该做些什么,它的核心就是让你内心舒服。包括很多父母骂孩子也是一样,你问父母骂孩子有用吗,他说我知道没用,但是骂了内心舒服,这就只是解决了认知失调的问题。咱们干的事其实一样,我就是希望唤醒大家能够理解这个东西。但是我们说了那么多遍,困难也能看得到。
古典:对,它是一个逆人性的过程,但我还是觉得咱们俩在做的事都非常有价值。我还是会觉得,改变认知这句话是错的,人们能改变的只有体验。比如我们俩在讲这些观点的时候,看的观众能体验到“哦,确实有那个情景”。时间一长,他就真的会往那个回路走一走,有可能就能看到真相,这就是拆墙的过程。
幸福是一种转换力
樊登:最后古典老师给出了建议,他说“幸福是一种转换力”。你说的这个我看不懂:双输模式是父母爽-我不爽,比如父母让你回小县城当一个小职员,父母就会觉得很爽、很安全,但是你会觉得不爽;但是双赢模式是我爽-父母不爽,为啥这会变成双赢模式呢?
古典:对,这还是有“标题党”的成分。我想讲的是,父母和子女对于人生意见不同,其实是有三种情况的。其中一种情况就是你说的,父母很爽,他们以他们的意志决定了子女的人生。但是你要知道,即使父母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本质的问题在于,真正要过日子的还是孩子本身。所以当这两代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父母非要压着孩子的意愿,真正的情况可能就是会双输,父母会看到儿子一天一天地消沉下去,儿子会毁给他们看。这是一个错误的模式,因为你和孩子要决定一个未来的事情,你却让过去的经验限制了你。
但倒过来,很有可能是短期之内,孩子跟父母起冲突,但他会以自己的意见为准。他在脱离了父母,一个人独处之后——从家里搬出去,一个人待一段时间以后,他会慢慢地拥有自己决定人生的能力。这个时候,父母更像是一个孩子人生的小股东——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股东,但只是个小股东,还要按照大股东的方式来做。哪怕大股东(孩子)错了,反悔了,都比让小股东(父母)控股更靠谱。
我有两个很真实的感受。第一个感受就是,我觉得大部分人的独立生活能力都是离开家之后才获得的。如果你天天跟父母亲住同一个房间,你基本上不可能精神独立,也很难情感独立。哪怕你搬出去一段时间,再搬回来也可以。因为你跟家里分离过,有过独立的生活经验,再搬回去也可以。这是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就是,我遇到过一个很真实的情况。有一个富二代找我做咨询,他跟我说:“我爸这么一个人,在我小学阶段帮我选了学校,中学阶段把我送去了好的高中,大学阶段送我出了国,硕士阶段逼我读了某个专业,不让我找女朋友,回国后给我找了个女朋友,还给我安排好的工作。”好,注意,他说:“现在他让我独立思考,要不要继承他的公司。”
他跟他爹说:“你玩魂斗罗的时候,你说第一关太难了,我帮你玩;第二关我也帮你玩;玩到第七关,你说我也过不了,你来打。你让我怎么打?”我觉得这个例子很形象,就是这样的。你要明白,儿子的魂斗罗可能有一百多关,前面的关从来没打过,直接跳到了第五十关,这时候父亲对他说,我不会玩了,你来吧,这就是双输。还不如让孩子从第一关开始玩,父亲在旁边指导他,到第五关、第十关都让孩子自己玩去,反正到第五十关也“死”不了。
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都要跟父母有一战。在这场战斗中,如果父母赢了,是家庭的悲剧;如果孩子赢了,是喜剧。哪怕这个孩子选择了一个特别不靠谱的工作,比如做了一个流浪歌手等,如果父母真的能接受,他慢慢地会以这个孩子的生活方式为荣,他会觉得孩子的生活挺有意思的。但是很多父母想不明白这事。
樊登:你说的这个观点,心理学家李中莹老师说过一句一模一样的话。他说,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都要跟父母有一战。在这场战斗中,如果父母赢了,是家庭的悲剧;如果孩子赢了,是喜剧。哪怕这个孩子选择了一个特别不靠谱的工作,比如做了一个流浪歌手等,如果父母真的能接受,他慢慢地会以这个孩子的生活方式为荣,他会觉得孩子的生活挺有意思的。但是很多父母想不明白这事。
古典:对,所以孩子要想明白。父母可以不明白什么是双输,但是你要明白什么是双输,你不要跟你的父母双输。
樊登:要能够成长。最后一章叫作“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喜欢的样子?
古典:其实喜欢的样子,不是一个思维上想出来的过程,而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如果你让这个人冷静下来想一想,过去一年最开心的几个瞬间,这些瞬间他是能找到的。然后让他把这些瞬间总结起来,就拼成了他喜欢的样子,这是一个来源。第二个来源,比如你找到你最喜欢的五个人,从每个人身上抽出一个特质,然后拼凑起来,那就是你喜欢的样子。
虽然我自己做大量的专业咨询工作,但我还是会觉得测评都是不太准的,因为从脑子到脑子的事是不靠谱的,还是从体验到体验比较靠谱。为什么我们说这是心智模式,而不是思维模式?就是你要去感知这个事情。包括自己喜欢的样子,也不是设计、想象出来的,而是一个不断地从过去的经验里抽取亮点,从未来想成为的人里抽取亮点,拼成一个自己喜欢的样子的过程,它是一个创作的过程。
樊登:说实话,我觉得古典老师这本书讲的东西,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东西,但是我相信会有很多人觉得说,没教我挣钱,好像不是很实用。
古典:还教你不买房。

高收入真的是好工作吗?
樊登:最后有一篇文章,叫“高收入真的是好工作吗?”,这可能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因为你看现在年轻人在网上发的那些东西,你就知道,大家最羡慕的是年薪百万的人,最羡慕的是公司上市、套现了的人,还有家里买了九套房的这种人。在物质主义如此盛行的这个时代,你到处跟人呼吁“别那么看重钱”,这怎么讲?
古典:对,首先我是觉得,咱们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并不排斥钱,或者说,你可以把钱看成指标,但不要把钱看成目标。假如你真的很有价值,像骑摩托车的旦旦同学,他能获得越野比赛第一名,可能会拿到十万奖金,如果获得第二名,那就是五万奖金,这些钱是你的指标,证明你的社会地位和能力。但是如果你把奖金作为目标,就会出问题。因为钱是没有方向的,但人生是有方向的;钱是无限的,但人生是有限的。
我依然会觉得,我们现在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长周期的人生、一个以幸福为大方向的人生,也肯定是一个共同富裕的人生。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之下,如果每个人都能先活出自己,去创造社会价值,这样会比先盯着无方向、无边界的所谓的钱,再回身去找自身价值有价值得多,因为你锚定的是一个你可以掌握的东西、你可以体验的东西。
樊登:给年轻人讲道理,本来就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行为,但还是要讲,总有人要讲。因为我们都四十多岁了,像古典老师积攒了这么多人生经验,他也没少挣钱,肯定还是比一般人挣得多的。所以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乐趣和钱并不矛盾。反过来,在现在这个时代,如果你心中只想着钱,每天都在网上学那些“怎么样最快速度赚到一百万”的课,越学越容易成为“韭菜”,因为那些人就盯着你的弱点,盯着你的贪婪。但如果你能够稍微放长线一点,去读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让自己放松一点,慢慢地让自己培养出人生的乐趣,在你喜欢的领域内成为一个极限运动员,那你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下一个李子柒、下一个古典。
干法:至少你也能成为一个活得很富足的人。
樊登:对,所以不要把物质和金钱当作唯一的目标,希望能听进去这句话的人,真的能够理解这句话。最后跟大家讲讲,您觉得什么样的人适合读这本书?
古典:如果我说都适合,肯定像卖书的。我觉得比较适合两拨人,第一拨人就是即将进入社会的人,第二拨人就是被社会毒打3~5年的人。对于前者来说,虽然你看到了这本书,但以后肯定还是会“撞墙”的,但是在你“撞墙”的时候,你会提早意识这是墙,你会更早地脱困;对于后者来说,他们已经积攒了大量的被社会毒打的经历,他们会在这本书里得到一一的印证,那他们就能在下一轮人生中获得一个校准。
樊登:我的感受是,当你觉得你的不幸都是别人造成的,当你觉得自己运气特别不好,当你觉得现在的世界没有给你提供任何机会,充满了抱怨、无奈、自怨自艾、怀才不遇的情绪的时候,无论你多大年纪,可能都需要读一下这本书,去找到思维里的那堵墙。
古典:可能不是你踩了坑,而是你脑子里有墙。
樊登:对,想办法打破它。自己的思路改变了,人生就会变得不同。非常感谢古典老师再次做客樊登读书,谢谢大家,我们下周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