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建筑档案对话孙树瓅 | 经济闭环之下的商业设计与城市更新

建筑档案对话孙树瓅 | 经济闭环之下的商业设计与城市更新

作者: 建筑档案 | 来源:发表于2020-04-20 15:38 被阅读0次

    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这里是《建筑档案》对话现场!

    MUDO Architects(帝奥设计集团子品牌)

    创始合伙人

    澳洲建筑师协会会员

    绿色建筑认证专家LEED AP

    孙树瓅

    建筑师并不是造物主,更像是一名中间服务者,总要回归现实设计场景。身处整个建筑设计的闭环之中,倾听并感受来自各方的诉求,以不同视角带入自己的思考,最终寻求一个最优解,使其即可以缝合经济闭环,又能缝合个体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

    从开始接触建筑、学习建筑到从事真正的建筑实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早在大学建筑学院学习时期,通常会带有一种艺术家的思维,也极为关注在作品之中的自我表达。

    直到第二阶段,才开始“关于人”的思考,立足于人文层面基础之上,介入到对使用者的体验的研究中去,从而产生关联周边场地、社区的思考,因为,使用者无时无刻在与周边的人与物发生着诸多关联,使用者的生活状态也会直接对城市的风貌产生影响。

    第三个阶段,也是我当下的状态,会从更多的维度介入建筑,以及使用者体验本身和对使用者的体验规律背后诱因的研究。建筑本身并不具备无偿或者公益的属性,而是一个完整的利益交换与驱动的过程,这就需要兼顾投资者、开发者、经营者、使用者多种利益在场所中的商业利益场景转化。

    海门康佳华东总部中心

    -

    建筑,不是无偿发生的。

    经济,关联着建筑的本质。

    互联网时代之下,人的行为规范也在发生着变化,也需要我们重新来追问建筑存在的本质与使用的方式,在这种时代特质之中,互联网、人、空间的关系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重组和构建。建筑,作为七大艺术种类之一,对于建筑历史的研究与思考,仅仅是建筑师这个职业的基础和起点,但并不是终点。

    海门康佳华东总部中心_设计手绘

    商业建筑,通常是指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利益交换场所,我们设计与创造这个场所正是要推动交换的发生。

    开发者注入资金,改造场地建造建筑,又通过使用者与建筑之间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购买/租赁/使用/社交/等),获得的直接的利益反馈。在这个过程中,租赁者以自我店铺的持续盈利,维持着建筑的持续的更新与价值的迭代。使用者获得全新的社区功能场景,又为建筑反向注入活力。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维度和位置上完成的INPUT与OUTPUT.

    海门康佳华东总部中心

    在不同的主体面前,设计是要寻找一种找平衡的状态,在投资成本与使用体验之间,也在模式创新与功能的高效布局之间。而优秀的建筑设计,则可作为这种平衡的桥梁,促生一种健康的经济闭环,满足各方利益需求,又对周边的人和社区生更为积极的影响,由此,只有在经济行为上形成良性闭环,才是决定了一个好的商业空间的先决条件。

    商业空间的思考,取决于人的行为方式和交易习惯,而一个好的商业空间,又总是在人的习惯之中注入了更多人不经意间的惊喜。我们日常的逛街模式需要重新开启和被引领,除了传统消费行为之外,更多人开始注重商业氛围的场景体验。这就意味着在空间塑造上除了需要我们给出人流节奏指引之外,还要关注场所的核心动能的设计,究竟是什么吸引人们来到这里?

    海门康佳华东总部中心

    海门康佳华东总部中心设计空间生成分析图

    我们经历了传统零售商业空间、主题性空间、网红(话题&体验性)空间几个阶段转变,但就今天的我们来说,一场艺术展览,或者主题装置美陈,亦或是某种空间临时事件的发生,都有可能让人群蜂拥而至,这也对我们在空间上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我们要设计一个商场、商业街区或商业综合体,那么,这个场所一定是为周边的人和社区进行服务的,需要充分虑投资者的视角与诉求以及商业模式的设定,才可取得设计成果和商业成果的一致性,就这需要我们充分考虑投资运营方、中间租户、使用体验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投资者而言,我们需要考虑成本转化率的最优解,租户则关注个体店铺的局部空间落位,节点空间的展示性,流线走向,从而判断空间的价值与使用方式。使用体验者则希望能在最近的商业空间就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日常使用场景。体验性空间的设计关键便是要捕捉并抓取体验者的行为规律,并通过空间场景设计得以实现。

    -

    人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商业场景的变化。

    人的交往,指向商业空间的交往习惯。

    商业建筑,要实现的是一个经济行为闭环,建筑师,像是一个杠杆,需要先找到场地商业性的支点,并在其中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之后,才会考虑实现在建筑形式上的突破与创新。合理考虑当下与未来的创意设定,注重在方法论和创意的实现节奏上保持平衡,如此,既保证了体验者的使用,又能兼顾投资者的业绩回报。通过一系列的群体综合诉求的平衡,以建筑空间设计的形式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提出解决方案。

    青岛晨鸣城市综合体_设计手绘

    我们面对的通常是人的行为模式的不断变化和迭代,这里面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因素,商业,作为一个不动产的存在状态,其设计,通常要在站位于诸多利益相关者层面之上,需要建筑师不断的在空间和人之间做出平衡。

    不同的人,不同的利益站位,在空间的诉求上也会提出不同的场景诉求,商业的特性,就是在这里找到一种可以平衡的手段。自持/可售/返租/零售/主力店/主题店/餐饮……又各自不同,需衡量店铺的空间分配和差异化的场景设置,实现一个可交互的使用场景设计。

    青岛晨鸣城市综合体

    其实业主是愿意去尝试一些新的模式与场景使用来应对未来。我现在的合伙人曾操刀的上海静安大悦城就是个案例,在传统商业里,一层/二层/地下一层是关键活动区域,商业价值随着层高逐步降低。而在大悦城的整体设计中,创新式的利用顶层摩天轮,主题跨层室内街区,配合主题网红体验店实现了人流往高层的大量引导,为高层商业的玩法提供了一个优秀范本。现实许多商业项目的容积率都不低,这就需要建筑师发挥创新力,实现商业空间在不被浪费掉的前提下可被盘活,并实现所属地域内商业升级和优化。

    “大多时候,我们都不可能一下子得出一个结论或答案,并以此得到一个全面和完整的设计方案。所有甲方都会有一个任务诉求,设计方需要把任务转化成商业行为和商业模式,建筑作为场景的容器,我们需要考虑如何通过对建筑的场景化塑造使其与使用者发生某种关系,越是参与到项目探讨的过程中去,也就需要我们更多元化的来考虑问题,既能理性的洞悉整体空间的根本诉求,又能感性的为了局部空间的实现挑战诉求。

    互联网带来的人的行为方式的变化,也不得不要求我们,作为设计师尽可能的对这一代的产品设计,找出每个场所不同的解题思路。

    一个能提供给使用者良好体验的空间,不仅属于城市,也属于周边的居民,设计师的创意可使其能够成为周边居民的日常聚集的目的地,成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沟通纽带,为整片区域注入新的能量与活力。

    青岛晨鸣城市综合体

    刚回国时,曾参与做过上海莘庄的一个商业项目。项目周期拖沓漫长,方案设计开始于2012年,空间布局与塑造受上一代的商业数据影响比较多。等到项目建成已经接近2018年,中间正好经历并跨越了互联网急剧成长与变化阶段。在开业后的使用体验中,线上商业的爆发的确对上一点商业逻辑产品的冲击清晰可见。所幸的是我们在当时已经提出了一些对于那个时代属于创新的设计想法。把高层空间彻底开放,作为的人流引导与日常使用,针对周边中产小太阳家庭而设计的屋顶儿童乐园、体验型消费的天空农场等,可谓是一种对于商业空间的前瞻性思维与产品迭代的预见。

    建筑,以综合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尽可能的满足着大多数的需求。对于后期的使用者来说,在商业空间里的使用和体验,是作为建筑师应该去关注和追求的。

    -

    经济闭环之下的城市更新

    建筑,在平衡之间寻得一个阶段性结果

    “通常我们接近一个建筑的时候,大致有三个视角:高视角、参与视角、低视角,每一种视角连同着某一个利益站位,场景的临摹与设计,也是为了可以满足大多数的需求。平衡,总是很难的,设计,也一直在平衡。建筑师,处于人与建筑之间,通过视角与站位的转换思维获得一个接近人们需求的答案。”

    二三四期交汇空间设计与形体关系

    武汉小龟山

    一个场景,某种意义上很难满足所有人所希望的空间体验。纷繁世界之下,普罗大众之间,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期望的表达,这就需要我们的判断与平衡。老人喜欢什么?有怎么样的空间需求和场景偏好;年轻情侣有着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与追求?儿童需要我们做出怎么样的空间设计才可以更加欢快、愉悦、或得益于教育?主题性,目的性商业如何打造?是更关注当下的时尚与潮流,还是通过为其规划一条与众不同的流线?

    这就需要设计师去主动的主观的去走进场所空间中去思考,在满足基本使用与功能要求之外,去关注更多可能的关于未来的体验方式,或是全新的空间沉浸感受。设计,就好像是在不停的满足,又在不停的创造新的引力源。

    总平面布置图与交通流线布置

    华中金融公园改造项目手绘

    三期主办公楼与北侧街道及车行北入口空间关系

    华中金融公园改造项目手绘

    除了新建,改造亦是如此,城市更新的最终目的是可以通过建筑的设计与营造形成一个经济闭环,老旧的东西被重新开发可以实现自运营,并保证其自负盈亏,建筑,完成了更新的诉求与经济闭环的场所供应。

    例如一个菜市场的改造,我们不仅是更新摊位,水电,通风等硬件来完成菜场基本环境的优化与迭代。还是在思考在全新社会环境中如何重置菜场的空间使命与经济环。如何针对原有客群与摊主保持菜场的原有功能属性与记忆?如何置入新的功能业态来定位全新目标人群?如何融入全新社区求?又如何在完成上述功能下依旧保持一个菜场的调性,而非变为一个大超市或者社区大杂烩?

    功能组团分区与空间节点布置

    华中金融公园改造项目手绘

    建筑的翻新优化固然重要,但更新后的重生方式与自我生长的可能性,更应该被关注。

    -

    商业,需要经济上的多种可能性。

    建筑师,要创造空间上的多种可能性。

    宁波天空之环城市综合体项目,东侧临水,南侧为高速路与高架,西侧又紧贴地下隧道出口。虽然周边拥有大量中高端住宅区,但极差的交通可达性导致其沿街商业氛围的必然缺失。要通过设计凝聚潜在的周边社区向心力,从而创造出独属于这个滨水场景商业的主题性和地标性,最终实现一个契合本土区域人群的新生活中心与社区商业。

    宁波天空之环城市综合体_设计手绘

    首先我们要对这个项目的体量进行测算,并算出经济账,一笔好的经济账对商业项目来说是其可以获得成功的前提。业主给出的诉求是要做一个8-9层可售型商业街,这是商业上之前没有出现过的,我们当时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是否要挑战看似 " 不可能 " 的商业街设计“规则”?

    这样就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如何向高层商业街区域拉动人流?四层以上商业街区域如何创造价值与销售?高层商业街区域如何设计业态与创造商业氛围?如何安排高低层商业街区域之间的关系?

    宁波天空之环城市综合体

    “面对一个非常规的商业建筑场景,我们深入研究,基于四种不同的商业逻辑做了四种不同的商业行为主题研究。项目中标后,这种探讨依然没有停止,甚至针对设计条件的反向提出诉求,并推翻原有过于理想化的商业策划报告。整个探索经历了整整13轮。13轮的不断考证,不仅要说服自己,也是为了证明商业的合理性,并满足其成立的各种条件。”

    宁波天空之环城市综合体

    每一轮的探讨状态都是会迭代和新生一些东西,这是一个煎熬的过程,不断的作出加法与减法,并作出平衡。打开一切空间潜在的可能性,通过嫁接与融合,实现多层商业街与高层主题商业共存共生;进可攻退可守,可进可退让多层商业街与商墅互为屏障;以多层商业街+空中天街为原型,成就区域商业地标,打造新时代之下的商业街区模型。

    宁波天空之环城市综合体

    在此,我们提出“多首层/高空首层”商业空间理念,利用坡道、扶梯、跨层梯、穿梭梯等,连接空间的一切可能性;中庭,是我们视觉的场景设计,每一个场景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引导;动线不仅仅满足功能,也是探索商业的一次旅程,每一条路径有着不同的乐趣。

    宁波天空之环城市综合体

    经济为基,设计为本。空间设计的价值,也是为了达成了所有人的利益交往而生,每个人也都参与在这种利益交换过程之中,一个市场行为的产生也是如此,交易习惯的形成与交易方式的不断变化之中,商业,慢慢变成一个社会的自发性的事情,一个自发形成的一个过程,从而诞生了一个综合性的场所诉求诱因。

    -

    更新,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建筑,承载着场景的转化与传承。

    更新与改造,已经是成为了当下城市的主要趋势。上海也有大量殖民时代工场和房屋的遗留,对于这一类厂房的改造,这里存在的大量的城市改造与更新,实际上是针对城市的产业更新,改造不仅是满足新的空间功能诉求,而是要把产业结构纳入进去,并可以让产业在这里不断发酵、孵化。目前,这类型的项目,大多都是政府主导和支持,建筑师所做的,展览馆、商业街区、生活住区等不同业态,除了产业的融合落地,还需要做出适用于场所的生活和商业场景的设计。

    河南省公共卫生医学中心

    一边要保护应有的城市风貌和历史记忆,一边要在赋予其新的功能,空间承载着历史与一个城市的记忆,这是我们磨灭不掉的。

    比如,一个工厂的改造,如何在原有空间结构下赋予新的业态与使用价值?如何在整体更新的前提下又依旧保持其对于周边社区与居民关于城市记忆的角色?又如何在这些都完成之后,在经济性上也达成自洽与闭环。场所的动能驱动着人的行为,也对一个片区的经济平衡产生着不可忽略的积极作用。

    河南省公共卫生医学中心

    建筑的形式和表象,仅仅是改造与更新的基本元素。空间的再生,文化,也不能仅仅是表皮的呈现,体验的氛围与场景的再次书写是进行城市更新的重要部分。除了立面的改造、新风系统的更新、城市风貌的融合,良好的体验才是最基本的要求。

    河南省公共卫生医学中心

    我曾经在澳洲的布里斯班做过一个花园广场的SHOPPING MALL。在这里面需要做一个翻译,建筑的表皮语言,要满足与周围环境的呼应与融合,通过对体验场景的层层剥离,每一层的场景都有不一样的故事线,商场内部的交通空间,围绕故事线和场景营造,让人身置不同的空间可以拥有不同的主题性体验,表皮和体验形成同一种语言调性,同时,要保持设计上的克制而不让表皮过于喧闹,让环境与场景形成调性上的统一与融合。

    建筑的形式总是多变的,每次都不一样,主流的建筑符号传达,似乎,总是设计上要实现的突破。我并不推崇建筑师的个人风格化,面对不同的甲方,我也不会把设计仅仅是当作一次邀请或一种形式的复制去做,形式仅仅是为了价值而存在的,只是表达内容的一部分,但不是我的一个固定标签。

    -

    自我的博弈与批判。

    建筑,应该有一点野性。

    “在设计中,常处于一种自我博弈和自我批判的状态。之前有人说我是,百分之八十的正经和百分之二十的不正经,与我而言,虽然每天都在各种利益方之间博弈和平衡,但内心还是有那么一点点野,这种“野”,也成为了我在建筑设计中自我的思考与创新那部分。”

    在限定条件与规则下展开设计,又在设计过程中做成牺牲于让步,要的就恰恰是那一点点“野”。在商业建筑中,这一点点野亦有可以会变为破局之笔。以局部效率与功能的牺牲,换来人流场景的塑造,从而反哺整体空间能效。

    布里斯班冬季花园广场

    设计师总在提出很多比较先进的设计思维,但并不是每一个想法最后都能呈现其所愿的样子。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不一样的设计,诞生了不一样的场景。不同阶段会给自己提出不同的问题,“不断的对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自己问题”成为了一种持续性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中,去抓取、思考、批判,从而得以在设计上成果。

    “我不是一个有某种强烈建筑主义的人,也不会认定某种建筑流派的表现手法,自己也并非一定要拘泥于某一种固定领域思考。场所,总是变化的,人也在变,形式,与建筑而言,仅仅是形式。建筑,能够给予的,可以是更多、更广的外延性价值。

    建筑师,也往往会被推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成为城市塑造者的身份,仿佛是造物主的身份,在缔造人间的一切。然并非如此,建筑师,也仅仅是在有限的范围里和其他诸多专业一样,一直在进行着持续的探索与思考而已,我们不但要找到场所的真相,也要给出更好的答案。

    “我们不能总说自己能改造世界,改变,只是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去达成一些改变,做好一些事情而已。”

    本文图片由帝奥设计提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建筑档案对话孙树瓅 | 经济闭环之下的商业设计与城市更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sd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