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国

作者: 王军_3d94 | 来源:发表于2019-04-27 23:30 被阅读3次

            公元前2世纪-公元494年的东北少数民族政权,中国史家认为它是东北地区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国家。

            东明南渡后顺利地来到了秽貊人居住的地方,因其武艺过人,又机智勇敢,在发展农牧业和抵御外侮中功勋卓著,很快受到了当地秽貊人的拥戴。东明凭自己的能力和天赋在这里建立了扶余国,成为扶余国的第一任国王。

            传说扶余国建国时间大体上是于公元前二世纪左右,由秽、貊两个民族建立的,其始祖就是北方橐离国的王子东明。扶余国逐渐发展成为东北地区强大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并依附中原的汉王朝。历史上的东明还指为高句丽创立者,本名朱蒙(公元前59—19年),又称东明、邹牟、仲牟、众解等。他生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是北扶余人。两千年前,北扶余王子朱蒙历经艰险,来到辽宁桓仁地区,建立了中国古代地方政权高句丽国,他是高句丽第一代国王,被高句丽奉为始祖。当时的高句丽人十分崇拜建国始祖“东明王”,把他视为神。死后为他修筑了宏伟坚固的陵墓,诚信祭祀他。东明王的王陵原本建在吉林省集安市,公元427年,高句丽把首都迁到平壤,东明王陵也迁葬于平壤,现位于朝鲜首都平壤力浦区龙山里。

            西汉初年,濊貊族的支系扶余族成为长春地区的主体居民。于公元3世纪建立了政权,史称扶余国。其活动地点就在今长春和农安一带。扶余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很发达,手工业也较发达。“其国殷富”,“方二千里,户八万”。

            扶余国在历史上属于东汉王朝的藩属,行政区划隶属玄菟郡羁縻,后改为辽东郡。正因如此,传说历代扶余王故去时,玄菟郡太守都赠以银镂玉衣的“玉匣”为葬具。东汉末年,扶余王城(长春地区)共有3万户,总人口约20万,古代长春出现了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

            扶余国的都城是扶余王城,是扶余族所建,是长春地区最早出现的城市之一。扶余王城不是砖城、石城、土城,而是木栅城。城市形状不是方形、矩形,而是圆形。扶余王城分前期王城和后期王城。前期王城大体在长春市宽城区小城子村附近(具体位置尚有待最后论证),后期王城在今长春市农安县。

    西晋以后,扶余国势衰落,公元285年西部鲜卑族人侵,扶余王自杀,扶余国第一次灭国。第二年,晋武帝派兵帮助复国、公元346年扶余王城由喜都迁到农安。公元470年南部高句丽族入侵,破城54座,村落1400个。公元493年,北部勿吉族(满族先民一支)入侵,扶余王逃到高句丽,其国灭亡。一说是高句丽灭的扶余国。总之,后来农安一带为高句丽所占领,又统治了200多年。到了唐朝时期,为了防止唐朝征讨,高句丽沿辽河南起营口,北至农安修筑了一道长长的土垒,史称千里长城。

            扶余国,古国名,亦作夫余,是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民族扶余人所建立的东北亚国家。扶余人聚居于今日中国东北,那里谷物丰盛,余粮颇多。

            扶余国从前2世纪立国到494年东扶余国被高句丽(或勿吉)灭国为止,历时约700年。后世的高丽,百济都是扶余国的部分延续。朝鲜半岛的政权认为扶余人是今天韩国人/朝鲜人的先民之一。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扶余、高句丽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亦有野史记载,与高欢通婚的大曼洛理国是扶余国主国。此外,沃沮、东濊都是扶余的兄弟民族。美国一位人类学家贾德·戴蒙认为夫余就是布里亚特人,前四、五世纪从贝加尔湖移居东北。

    扶余一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先秦典籍),名凫庾,是九夷之一。松嫩平原上有一种树,树上有种盐可食用,古代部分越人到了松嫩平原,他们把食用这种盐的人叫扶余。这是扶余名称的另一解释。

    疆域

          根据《后汉书》卷85的〈东夷列传〉: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位置相当于今日中国辽东及朝鲜半岛,是大曼洛理国(传说中石器时代就开始的国度)分支国之一。

    扶余国的起源地(位于今吉林、辽宁北部)、黑龙江南部,大体以扶余王城(吉林省长春市)为中心,包括吉林省长春市、松原市、四平市、白城市,辽宁省昌图县、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凡辽宁省昌图县以北,吉林省洮南县以东,至吉林省双城县(今黑龙江省双城市)以南,皆其国土”。扶余最强盛之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达挹娄(满族先祖)、西接鲜卑,方圆约二千里(三国时期的一里约有今日450米,方圆二千里即约900公里的范围)。

    历史

    扶余国最早在史书出现的地方是《史记》,在卫满朝鲜于公元前108年被灭国时就已存在。后来在解夫娄时,宰相阿兰弗(有「右辅」的意思)假借「天帝」的话而篡位,解夫娄东迁。为分辨这两个扶余,史书一般称前者为「北扶余」,东迁后的为「东扶余」。至西汉时期,被划入玄菟郡。汉武帝年,扶余开始向汉朝进贡。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扶余王曾来到洛阳。之后到了三国时代,辽东半岛被公孙氏支配。后来扶余受到鲜卑的攻击,慢慢步向衰亡。至晋太康时,为慕容廆所破,旋即复国。最后在北魏被同是肃慎族系的勿吉(一说高句丽考瑞亚)所灭亡。唐薛仁贵征高句丽,尝攻拔之。金朝置蒲与路,明朝置福余卫,皆扶余之音转也。

    春秋战国

    生活在东北南部的貊族开始大迁移。一部分南迁与华夏族融合,一部分北移与沿族接近。当时,东北共有四个古族系:一个是东北南部的古商族(汉族)系;二是东北西部的东胡族系;三是东北东部的肃慎族系;四是东北中部的濊貊族系。《长春县志》记载这一时期的长春古族多为肃慎族。先后有肃慎族、扶余族、高句丽族、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核、蒙古族、满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长春地区已从原来的单一民族聚居区,发展为多民族的杂居地区。史籍《后汉书·东沃且传》、《三国志·沿传》都记载当时在长春一带濊族等多个民族活动的情况。

    在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松嫩草原人口约有3万左右。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先后有夫余族、高句丽族、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

    夫余为北方的古国名,亦作凫臾、扶余,是古东北亚民族秽貊别族所建,据说也是满族族源之一。高句丽和百济的王室(被统治阶层为另一民族三韩中的马韩人)都是来自夫余人。此外,北沃沮、东沃沮、秽等都是夫余的兄弟民族。那里谷物丰盛,余粮颇多,所以夫余人的性格都很温厚。大约在战国或西汉初,黑龙江松嫩平原南部,即今郭尔罗斯草原(松原大庆南部地区)大部及吉林省中部地区,秽貊族的一个支系夫余族,是北方松嫩草原的主民。夫余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很发达,手工业也较发达。于公元3世纪建立了政权,建起了个夫余王国。其国殷富,“方二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扶余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tr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