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096 艾柯 等著《诠释与过度诠释》

读书笔记096 艾柯 等著《诠释与过度诠释》

作者: 冰蓝色的太阳 | 来源:发表于2022-11-25 17:30 被阅读0次

    本书是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与美国维珍尼亚大学人文学教授罗蒂、美国康奈尔大学文学教授卡勒、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文学教授罗斯三位知名学者的辩论文集,主要就文本诠释的有限性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讨,虽然只有11万字左右,但能给人以很好的启发,读后确实受益匪浅,强烈推荐!

文本解读是否可以没有边界呢?我们现在有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越是天马行空,课堂似乎就越是创新。如著名语文老师郭初阳的著名课例《愚公移山》。学生对“愚公移山”的解读五花八门,如有从“旅游开发可持续性发展”角度评判的,有从“公平自由”的角度评价的,有从“集体主义”的角度评价的,甚至还让英语老师访问英国人,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评价的...... 而学生的所有解释,郭老师都持肯定赞许之情。以至于我看课例到最后,都有点怀疑这是不是在上语文课。一个寓言怎么可以这么解读呢。但有的老师评价,这是深一层的课堂改革,给了学生自由的思想,让学生走出课堂,注重人文情怀。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哪怕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也不能把哈姆雷特解读成猪八戒吧。如果不能,那文本解读的边界在哪里呢?艾柯谈论的就是这个边界。

对文本的解读,有两个中心,很多人已经很熟悉了。

一是作者中心。作者持有对作品的解读权力。很多人认为,作品是作者创作的,作者当然具有无可置疑的解读权力。所以,网上不断有这样的新闻。

如2017年高考浙江卷,有一道据说“打败原作者”的阅读题,选的是作家巩高峰的《一种美味》。

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结尾一段是: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这把学生给难住了,纷纷涌到作者巩高峰的微博下问“诡异的光是个什么鬼”?。巩高峰委屈的说,“对不起,我解释不了。”

有人就以此为据,就大家批判命题者,如”诡异的光“难倒原作者,高考语文的标准答案只是出题者的意淫?” 

其实,这种以作者为中心的解读方式,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局限性了。母鸡下了蛋,“蛋”的意义诠释,母鸡已经不能解释了。你不能让曹雪芹解读出《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缩影,他连封建社会是什么都不知道呢。

那就转到第二个解读方法:读者中心。

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下,读者为中心的观点很是流行。就如书中罗蒂教授所有持有的“实用主义”观点一样,任何作品文本都应为我所用。作品的生命是在于和读者相遇后,激发读者后而产生的。作者的解读并不重要,文本自身意义也不重要。“伟大的文学”之所以能保持永久魅力,在于遇到了新的读者,有的新的解释,符合了我们的目的。

按照这样的观点,郭初阳老师对《愚公移山》的解读是没有错的。

有一本书《十位名师教老王》,十位名师对其中“愧怍”的解读也是见仁见智。

这样的解读,难道就没有一个边界吗?除了“作者中心”“读者中心”,还有其他的吗?

艾柯提供了一个方法,文本自身。(译文是“本文”)

艾柯提出了“作品的意图”这个富有挑战性的概念,认为“作品意图”在本文意义生成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意义之源,它并不受制于文本产生之前的“作者意图”,也不会对“读者意图”的自由发挥造成阻碍。

文本自身具有连贯性,具有自己的生命。

其实,很好举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的人在研究“世外桃源”真假问题,提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想法。但文本自身是散文,散文抒情为主,从文中的描写来看情感就行了。哪有什么天马行空的非散文的解读呢。

现在很多文本细读,很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从“朱自清的日记来推测《荷塘月色》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从《雨巷》挖掘戴望舒的失恋,等等。还有从一词一句来提出新的见解等等。而忽略了文本自身的生命。

在文学作品中,形式也是内容。语言也是内容。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文本具有解读的唯一性。而是说,文本自身的特性,可以为文本的诠释圈定一个界限。如你尽可以在诗歌的范围内解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但不能在史学的范围内把它当成一个论据。

陕师大李跃力教授提出一个“主体间性”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尽可能结合“作者意图”“读者意图”和“作品意图”,但是得有一个具有共识的边界,这个边界,应该以文本的特性来决定。

文本的特性是指什么呢?如果不加以界定,很可能就滑向神秘主义的深渊。

比如,中国道家的“符咒”,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符咒”具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我看一些书中,以前湘西的赶尸人口中念念有词的竟然是文天祥的《正气歌》。还有大家现在很忌讳的一些数字,符号。还有“天人合一”的种种神秘对应等等。

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神秘主义。

那该如何界定文本的特性呢?艾柯没有指出,但提出了可以证伪的方法。

某一东西要想成为另一东西的证据和符号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简洁“经济”(没有比此更加简单的解释);指向某一单个(或数量有限)的原因而不是诸多互不相干的杂乱的原因;与别的证据相吻合。

其实,按照现在的说法是,这些文字符号之间要具有严密的逻辑。不能把相关性当成因果性,不能颠倒因果,不能以偏概全,不能用条件混淆等等。

人在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在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正确与否,一是取决于自身已有的认知水平;一是取决于接受的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本书对我们如何认识文本自身的意义具有很大的价值。作为语文教师,文本解读应是我们的基本功,是我们的核心能力。我们不仅要多看别人的解读,更要具有正确的文本解读方法和策略,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和途径。

相关文章

  • 读书笔记096 艾柯 等著《诠释与过度诠释》

    本书是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与美国维珍尼亚大学人文学教授罗蒂、美国康奈尔大学文学教授卡勒、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文学教授...

  • 经典不宜过度诠释

    首先要说,重读两论原文,还是收获满满: - 要想知行合一,一定不能脱离社会实践。 - 持续的进步来自于从静态的知行...

  • 对深度的追寻:如何对待解读与过度解读,精读《诠释与过度诠释》

    这是单华伟的第一百二十五篇原创文章(part1) 文学作品的魅力,一半来自于文字素描所带来的美感,另一半则来自拆解...

  • 人类最伟大的问题不是“我是怎么活的?”而是“我是怎么爱的?”

    撰文|保罗·柯艾略 翻译|卢彦 编辑|靖然 世间繁华逝如斯——圣保罗诠释人的地位:世间的荣耀都会过去。即使明白这一...

  • 《今日简史》阅读笔记-7

    第8-9章P119-145,重点回答以下问题: 1.第八章谈到了宗教的过度诠释的问题,由于过度诠释造成的对于现实生...

  • 经典

    红楼诠释着儒道佛与男女情爱,水浒诠释着江湖义气与底层正义……其实就是诗经之性,与儒家仁义,道家自适进行时代的诠释,...

  • 阅读与诠释

    阅读一个事件、解读一个文本,无论是否发表看法,都可能成为一个诠释者。 我们的思维不停运转,身体感官也不断运作,诠释...

  • 不要过度诠释别人的动机

    我们可能经常会觉得很多人都很坏,都对自己充满恶意,比如在职场你觉得好像总是有人攻击你,对你不友好,这个人很坏。 但...

  • 诠释

    一个人的一生,有谁能说的清楚呢?迷茫,忐忑,心酸,懵懂,明晰,渐熟…… 年少的我们,到底又能明白...

  • 诠释

    黄昏明亮 梦的逆旅 掬一捧贪泉 神也会讶异你 这样的山水行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096 艾柯 等著《诠释与过度诠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wf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