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看不见!

作者: 顿悟而立且行且珍惜 | 来源:发表于2021-01-15 10:36 被阅读0次

真正的教育核心问题是看见

这句话说着很简单,可是真正要透彻的理解,扎扎实实的落实,却是一件相当相当困难的事情。为人父母,你真的能看见孩子吗?你看见孩子在慢慢长大吗(多少父母还用对待三五岁小孩的方法态度来对待已经进入叛逆期的孩子)?你看见孩子的喜怒哀乐了吗(孩子明明对你的啰嗦已经反感之极了,你就跟没看见一样,还在继续开启苍蝇嗡嗡模式;孩子明明对某一样东西特别感兴趣,你却漠然置之,只关注Ta的成绩的高低)?

请看下面这个孩子,你的身边有没有?你的班级里面有没有?

  班里一男生,15岁,九年级,个头不高,脑子聪明,刚到班级成绩也不错,但在他的世界里没有自己的错,仿佛总是别人错了,自已是无辜的。比如上课老师明明看到在打瞌睡,课下老师找他,他要么说:老师我上课没有打瞌睡,要么说:我是打瞌睡了但我没有真睡着,要么说:老师你看xx同学上课也打瞌睡了你为啥不批评他?成天不是说xx老师冤枉他了,就是说x×同学冤枉他,一周总要哭几次,并且一哭课也不听了,饭也不吃了,老师讲道理也沒用,非得等他自己不气了,一切又恢复他原来的模样,吓得任课老师不敢说,其他同学不敢惹。已经和他妈沟通几次了,收效也甚微,家长每次总急于替儿子找理由,一再强调孩子从小到大就是这个脾气,喜欢夸,不喜欢找毛病,在家里也是谁也惹不得。

另外: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他总是拉后腿,其他同学想帮扶,但他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时间久了,小组其他成员都要求调换他,但其他小组谁也不想要他。现在双休日玩手机,作业也不写,成绩已每况愈下。

很明显,上面案例中这个孩子就是一个特别悲哀的孩子。但从表面来看这个孩子真的很讨人嫌——

1.做不合适的事情不承认还当面抵赖

2.经不起批评,一批评就开始随便攀咬别人

3.只能听进去好听话

4.人际关系特别差

仔细一比对,自己所教的班里这样的孩子还真的有,甚至不是一个两个,只要一想到这些孩子,就开始一个头两个大了。作为班主任也好,任课老师也罢,这一类孩子往往牵制了我们绝大部分的精力,虽说投入特别多,效果却不甚了了。所以这一类孩子也往往是被边缘化的孩子,甚至还会被当做讨人嫌、招人恨的典型而被“优待”。

仔细想一想,教育教育,“育”在前“教”在后,针对这类孩子,不要把教会他知识点当做首要任务,育人才是鼎鼎重要的。先成人再成才。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很明显,这个小孩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如何做人”这一课他缺得很厉害。弄明白背后的深层原因,对这个孩子来说才是第一步。是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还是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是在暴力的环境中长大的?还是从小到大都被丢在托教机构里?………

总之,不管背后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孩子的父母一定推脱不了责任。因为每一个孩子,他的言行举止其实都是父母的投射。就是说孩子其实是父母的复印件。这个孩子之所以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他从小接受的启蒙教育、家庭教育恐怕不容乐观。

比如:这孩子小的时候磕了碰了之后哇哇大哭,父母一见这种情况,立马暴跳如雷,非打即骂,怪孩子自己不小心。试问孩子在特别小的时候遇上这些意外,不是正该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呵护吗?此时才是父母看见孩子的关键时候,若是被忽略,久而久之,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的也是冷漠和忽略,他长大之后不也用这种方式来对待周围的人吗?

比如:这孩子从小是在蜜罐中长大的,三代单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还有保姆,一大堆人专盯着一个孩子,孩子从小开始所有的要求就被无限的放大,所有的要求(合理的,不合理的),都被无条件、无下限的满足,长此以往,孩子就没有机会学会顾及别人的感受,学会感恩,只能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试问,这个家庭中的父母看见孩子长大中所必须学会的独立、感恩、合作、共享等等必备的人生技能了吗?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不说走入社会会怎样,单单是在学校都已经是人见人怕、鬼见鬼愁了。

比如:孩子的父母聊天时(从来不避开孩子)随意的指责别人如何如何不对,只要双方发生矛盾,错误总是别人的,很少从自身上找毛病。甚至孩子和小朋友发生矛盾了,也是自家孩子永远对,错的都是别人家。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是会觉得我从来不会出错,谁说我错了,那一定是对方错了。这种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如何和这个社会融入?如何与他人相处?

…………

不敢再往下边列举了。

上面案例中的这个孩子非常值得同情,原本可能是一颗璞玉,却被无意甚至无情的耽误成了烂石头,板子主要该打在他的父母身上。

所以要想教育或者挽救这个孩子,首先必须跟他的父母做好沟通,从父母那里摸清楚问题背后的根源。讲方法讲策略,委婉的和父母沟通。毕竟“复印件”出了问题,得从“原件”上下手。

若跟父母沟通之后发现难度很大,甚至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时候做老师的应该承认教育不是万能的。对待这个孩子要学着缓处理、冷处理,拿出足够的爱心和包容,苦口婆心的教孩子做人的常规,做事的界限。同时还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孩子一回家就会被打回原形,一曝十寒,怎能快速见效呢?

若是沟通之后发现父母是无意识中触犯了这些教育的“暗礁”,这时候需要双管齐下:分享给父母一些教育方面的案例或理论,最好推荐父母一些专业类的书籍,让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进步。同时对这个孩子要分阶段、分步骤。

1.先从学习之外找孩子的细小优点。

比如他有眼色、懂礼貌,比如他嘴巴甜、腿脚勤快……善于发现他身上的细微之处,当面表扬,建议孩子把这优点写下来。

2.有选择的给他分配活儿干。

拜托他帮忙把作业抱到办公室,让他跑个腿去隔壁教室传个话,或者是统计一下作业清单,要不然让他帮忙改几张默写纸………

越是使唤他,他反而越跟你亲近,同时再让他帮忙的过程中,他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就慢慢的建立起来。

3.放大并留住他的精彩瞬间。

写篇小文是我手到擒来的事,找个合适的时间,寻个合适的借口,为他单独写篇文章,再配上。配上他的美颜照,发到班级群里,在全班同学面前读一读。

想想看,经过这样的宣传和鼓励,孩子的价值感和归属感绝对是爆棚了。

接下来你再跟他谈学习上的事,相信会比之前要更顺畅、更容易许多,毕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嘛。

还有一点千万不要忽略了,那就是这个孩子的点滴进步,一定要跟他的家长及时沟通,在学校得到肯定,回到家也受到鼓励,孩子在这样的双重坚持下,肯定会把人都有向善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发挥的越来越好。

当然了,就像“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一样,这类孩子身上的“毛病”是需要一点一点的打磨掉的,万万不可急于求成。

千里之台起于垒土。这类孩子的转化过程,其实就是老师和家长的一场修行。孩子获得进步了,又何尝不是做老师和做家长的一次难得的历练呢?

教育,就是要看得见,看见学生,看见老师,看见家长,在看见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策略,才不至于事倍功半,同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形成合力,这才是孩子们的幸运。

相关文章

  • 看见看不见的看见

    拾荒者的影子在麦田摇晃 成群的蚂蚁从阳光地带爬进树荫里 裂隙滋生的土地下 无数黑暗生物在黑暗中挣扎求生 空荡荡的麦...

  • 《看见》:看不见

    读大二的时候(2015年),柴静拍了一个视频叫《穹顶之下》,那时候空闲的时候经常刷微博,就看到有很多人转发,本来不...

  • 看见看不见

    吃饭的时候 看见的是荤,看不见的是素 我欢喜的是胃里面是跑着一群牛羊, 心里却住着整个大草原 大爷的 你抖音的时候...

  • 看见看不见

    第二次看完柴静的《看见》,印象比第一次更深了。总感觉,相较于白岩松的《幸福了么》,我可能更喜欢后者。白岩松的书...

  • 看见看不见

    繁华的夜,到处是高楼轿车,马路中间,老人孤独而坚持的身影。不顾危险的背后,是拿在手中的纸片么? 众人皆爱热闹,所以...

  • 看见,看不见

  • 看见看不见

    第二次看完柴静的《看见》,印象比第一次更深了。总感觉,相较于白岩松的《幸福了么》,我可能更喜欢后者。白岩松的书是...

  • 看见 看不见

    我喜欢住在小小的房子里,最好是整个空间都可以在我视线范围里面的那种大小 这样的话就不存在我看不到的角落,尤其夜晚视...

  • 看见,看不见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我一直想写点什么来表达一下这20天的经历,算是突破了自己,可以放空去做一件事,这...

  • 看见?看不见!

    真正的教育核心问题是看见。 这句话说着很简单,可是真正要透彻的理解,扎扎实实的落实,却是一件相当相当困难的事情。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见?看不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wv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