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朋友都知道我在小磁五岁的时候就每天早上花20分钟时间给她科普,朋友们在赞叹之余大多表示自己没这个能力。其实我想说,并没有各位想象的那么难,今天我就把我带小磁科普入门的精华给你说清楚。
许多家长不敢触碰科学啊,估计是自己小时候读书有阴影,啊,脆弱的内心被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无情地伤害过。其实吧,孩子才那么点大,字都不认识几个,也不会计算,所以根本就用不上那些高深的理论知识,更用不上公式。但是,正是因为大人们觉着这件事很难,反而在给孩子科普的路上走了一些弯路。
第一个误区,就是买那种科学实验材料包。
其实,这种一盒几十个实验的材料包我也买过啊,但是很快就发现它并不能带孩子正确的认识科学,后来就被我放在一边,以备什么时候用得到里面的材料,再拿出来用。这种材料包的问题在哪里呢?它会给孩子一种错觉,那就是科学就等于做实验,而且实验都是用一些专用的设备和器材来做的。很多成年人也是这么认为的,觉得科学家的工作不就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吗?
这么理解是有问题的啊,虽然很多科学家的工作确实是在实验室完成的,但是科学本身是应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能让孩子脱离现实生活去理解实验,这样他们很容易把学科学当做一种需要仪式感的玩具,就是平时生活用不到,只有打开这个材料盒子,才开始走进科学的世界。总之,这种材料包容易让孩子觉得,科学是不实用的。
第二个误区,就是给他看各种科普视频和科普书
在这里我必须承认啊,有许多科普视频和科普书真的做得很好。但是请注意,视频也好、书也好,它们都是一种虚拟的表现形式,它适合有一定科学基础的孩子,大一点的孩子来看。
在孩子刚刚接触科学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要让他学会不能迷信权威,要通过自己的尝试去感受科学、理解科学。但是看视频和看书它就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尤其是看视频,你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还没理解清楚就过了。它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理解了,其实只是学会一些科学的大词,但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这些词是什么意思。
当然,书也有书的问题啊,就是印在书里的东西就会天然的让人觉得它说的很权威,你说孩子在不了解实际情况之前,在书本上学到了许多知识,是该信呢还是该不信呢?
第三个误区,就是给孩子买各种模型
模型不是不可以买啊,它可以提高孩子的空间观察能力,也能够激发孩子对某些事物的兴趣,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做不到让孩子理解科学原理。毕竟,模型只是个模型,它不是真的,除了样子像之外,既不能反应出事物的力学结构,也不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它就是个摆设。
所以我把这三点总结一下啊,你有没有发现,这三个误区通通都指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它们都远离生活,它们或多或少都有些虚拟。而这里我想说,科学和其他科目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是真的,而且它无处不在,学习科学就应该从观察和认识身边的现象开始。
科普入门的第一课到底该怎么学呢?
我的方法告诉你啊,两个字——单位。
5岁的孩子可能加减乘除都搞不太清楚,但他能够理解单位。因为数字是抽象的,一加一减他可能就蒙了。但是单位是他看得见、摸得着、他感受得到的,所以说学习单位要比学习数学简单得多。

第一单位当然是认识长度,给他一把尺子,简单的教他怎么用,就可以让他去量家里的所有东西。当时我就是给了小磁一把卷尺,让她量桌子的长度,瓷砖的长度,笔的长度,等等。
长度差不多理解了,就拿个称给他,让他称家里各种物体的质量,称完之后带孩子去看食品包装袋。所有的食品包装上都有标注它的质量。食品包装上除了有质量,许多上面还会有容积。接下来就可以让他感受一升水有多少,250毫升牛奶有多少。我记得那一段时间带小磁去超市,她都会非常有兴趣的去看各种食品包上的容积。
时间的单位也挺有意思的,我们可以和孩子玩掐秒表的游戏。设定个时间,然后闭着眼睛去感受这段时间的长度,看谁掐得准。还可以站在客厅大钟的面前,带着他认识时间。
还有很多很多啊,比如温度、速度、功率、电压电流等等,每一个单位都是一个独特的认识身边世界的维度,带着孩子从这些维度观察世界,让他感受到定量描述一件事情那种准确的快感,这就是最好的科普第一课。
听我说了这么多,也许你还是觉得我自己都搞不明白具体有些什么单位,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啊。正好最近我看了一本讲单位的新书叫《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我觉得里面提到的单位很丰富,图示也比较直白,可以当做不错的工具书使用。

陪孩子打开科学世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