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当县官
郑板桥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的家中有很多田地,可是在郑板桥出生之后家业就逐渐衰落了,仅靠祖上传下来的财产和少量的地租来维持生计。郑板桥出生不久她的母亲又去世了。他是乳母养大的,郑板桥和他的乳母之间的感情极深,当郑板桥家里无现在支付工资,不得不离开郑家的时候,郑板桥痛哭不已,十分舍不得。
后来,郑板桥的父亲重新娶了一个妻子的时候,他的继母对板桥视为己出,也是尽心照顾。
郑板桥的父亲品学兼优,在家里开着一个私塾,他的外祖父也博学多才,郑板桥自幼跟随着父亲和外祖父学习。他很有学问,到了20岁的时候就拜了一位师傅。郑板桥本来根基就很好,在经过名师的指点,受益匪浅,很快就成为了当地十分有名的秀才。
郑板桥很早就娶了妻子,成家之后就要养家糊口,无法继续学业,他一开始卖画,画竹子,兰花。到了后来画不下去了,他就继承了父亲的家业,办起了私塾或者到别人家里去教书,那几年是灾荒,乡村本来就没有多少孩子读书上学,郑板桥的名声又不大,渐渐的,私塾也办不下去了。后来郑板桥的父亲也去世之后,家中的情况越来越差,经常无米下锅。郑板桥的儿子只好自己在家里自学,不久后,郑板桥的儿子和妻子都相继去世,这个时候的郑板桥已经陷入了穷途末路,在别人的资助下才得以维持生活。
郑板桥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直到他40岁的时候,才好不容易中了举人,后来他又中了进士。几年之后,他就被选为了七品县官到山东的一个小县城任职。
他所在的那个县是在黄河边的一个小县,郑板桥上任的时候骑着一头毛驴,所带的只有一个书童和一些生活用品,以及一些书本。相传郑板桥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衙门的墙上打了几百个大洞,衙役们都很不解,很多百姓也过来凑热闹。他们都很好奇,这个新来的官人为什么先要破坏自己的衙门。
官员出行的时候都很讲究排场,当时官员出行鸣锣开道,是官场必备的礼仪,可是郑板桥非要反其道行之,夜间出行的时候,不用鸣罗,也不出示一些牌子。只是让一名衙役打着写着有板桥两个字的灯笼为向导。
他不喜欢在衙门里面办公,经常到田间和老浓谈农事,体察民情,很多的官绅都对此看不惯,连郑板桥的好友也为他的举动实在和知县的职位不适宜。
他在那里当了很长时间的官员,他关心百姓的疾苦。百姓们都十分敬重他。当郑板桥接近60岁的时候,又被调往另外一个县当县官。
他上任初期正好到了灾荒,他马上下令打开粮仓救济灾民。在郑板桥的一系列的救灾挫折之下,这些百姓才得以度过危机。灾难暂时过去了,可是很多的灾民还是食不果腹。于是他们就开始做一些建设,这可以为百姓们继续提供收入来源,也可以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可是最终他还是被撤职罢官了。把关之后他就到了扬州在这里卖画为生度过了自己的晚年,他名声在外,求画者络绎不绝。他将自己的话明码标价,不许砍价,得钱就带着朋友远游四方。
感受:“郑板桥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他在自己当上官员的时候,没有选择像其他官员一样堕落,腐败,不断的剥削老百姓,而是选择以百姓为主。去为百姓做事情,他是当时黑暗的吏治中一个很少见的清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