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作笔记,无作他用
中国的文字最早是象形字,如房屋一般的物体在创建文字的时候它的外形和内容就被记录了下来
甲骨文的室、宫、宅
这些甲骨文说明了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问题,一、在甲骨文使用的时代,台基和屋顶就已经是一种标准的房屋形式。二、当时的房屋已经是木结构。三、围绕一个空间布置建筑群已经是一种常用的方式
所以说,中国建筑的基本原则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经确立
除了字形,字的构成通常也能说明房屋的种类和用途或内容
由于房屋是穴发展而来的,一列列有关房屋的如穹,窠,窖
象形字不方便后,便改为会意,如宅、室、家、安
辅助性从属性的建筑一般都以广字为部首,如店、库、庭、府
建筑物的构件名称一般多以其材料和形声来组成
如梁、柱、栋为木,墙、壁、垣为土,碑、碣、础为石,钢、钩为金
有时一个字可以从属于不同材料,如基有土字底木字底石字底三种写法
但总的来说木字偏旁最多,也说明了中国古建筑以木为主
有些字今天已经不用,说明那种建筑形式或建筑类型已经逐渐消失
除了字体本身的变化,字的含义也会变化
如堂,最开始是建筑物的台基,到后来就是指殿堂等建筑物了,宫室最早只是指普通房屋,后来变成专指皇宫
建筑名词在不同时代往往会有不同的指代
建筑名词随时代和地域有差异是必然的现象
在不同的时代低于人们对于房屋各部分构件很多时候都不理会他原本的名称,而自行创造出新的用法
文学上的名称和工地上工人的叫法也是不一样的
《营造法式》中有对宋代以前的叫法的汇总,但宋代以后依旧很混乱,宋代至清代建筑构件名词几乎全部改变
要将几千年来的建筑名词术语弄清楚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详细了解也没多大作用,但对阅读古籍很有必要
在结构上区分的细致与设计标准化有关系
构件最早采用的是单字的名称,后来多以复词为名,很多字就成了死字
建筑构造由一种形式发展和蜕变成为另一种形式后,前后往往使用不同的名称,也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观念
很多定义不同的词语在经过历史的发展后都混为一谈了
中国最早出现的关于房屋名称的文字是宫和室
堂和殿是有大型建筑出现之后的名称
宫成为皇帝专用的建筑物的名称之后,宫和殿便常常联系在一起了
一层以上的房子称为楼
阁虽然也指一层以上的建筑,但和楼的功能有些差异,阁是一个支柱层形成的不封闭的空间
楼阁二字虽然常常相连,但本来的含义并不相通,前者指多层房屋,后者指位于支柱上的构造
馆并不特质什么类别的建筑形式,其基本含义是未来可使用的建筑物,后来成为了公共建筑物的统称
在建筑形式上有一种只有屋顶支柱而没有墙壁的建筑物,成为亭或榭,这种将室内外联通的思想,是中国建筑基本意念之一
榭为木旁从射,一开始为军事建筑,后来逐渐发展成诗情画意的园林建筑了
一些称谓是因用途而得来,后来用途改变了而称谓仍然沿用了下来,结果就使这种称谓产生了新的含义
轩斋庐一般用于类似别墅的房屋的名称,轩为轩轩欲举之意,斋为幽居之意,庐为贤者之居
自古以来中国人很喜欢很重视对每一单座建筑物和整个建筑群命名,按照形式和内容加上一定的称谓。
最早的时候建筑形制只是对宫廷建筑内容和布局的规定,当宫廷建筑有了标准之后,就有了诸侯士大夫的制式,称为门堂之制
门堂分立是中国建筑构成的一个很主要的特色,其目的在于产生内外之别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个中庭,这一形式在经过礼的理论解释之后就一直被沿袭下来
门成为了建筑物的外表,堂才是房屋的内容
从平面上说,门负担起引导和带领整个主题的任务,相当于一个艺术品的开头,做出一个简短的概括,使人产生一个总的印象
门也同时代表着一种平面组织的段落或者层次,门成为变换封闭空间景象的一个转接点,每一道门代表了每一个以院落为中心的建筑组的开始或者终结
城门宫门最初是一种防卫的意义,后来大部分成了形式上的产物
阙就是宫门的形制,是从部落时代聚居地入口两侧设的防守型的岗楼演变而成的,后来皇宫大门改用台门,阙就逐渐消失。
在古代建筑计划中门是每一个组织层次的象征,因此中国建筑比其他任何体系的建筑出现更多的种种不同的门的形式
中国古典建筑就是门的艺术,经典的中国式的环境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过了一门还是一门
们除了在平面构图上产生了重要意义,种类和形式也是不可胜数
除了城门,还有牌坊,墙门,牌楼,外国人称牌楼为中国的凯旋门
王公贵族还有飘檐,后来发展为垂花门
中国建筑的平面主要由门堂廊三种元素组成,他们就是以院为中心的封闭前后左右四周的体量
在使用功能上,他们的区分是十分明确的,上下尊卑内外主宾界限十分清楚,内容和形制上的配合十分贴切
这三类不同性质的部分分处于不同的高度之上,这些处理手法并不是很简单就能达到的,它里面包含着艺术技术以及民族文化精神
目前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中国建筑主要是在平面上延伸,而不往高空发展,其实在古代中国是有过建筑往高空发展的时代
相比于西方追求的是高大建筑的权威性,中国建筑往高发展是希望把人们带到高处生活或从事各种活动
西方的高大教堂并没有准备让人攀登,而中国的高观浮屠则是要令人聊因高以遐望
台不但成为建筑物的基座,同时也成为取得建筑物高度的一种手段,而且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建筑形式
战国秦汉时期台的建造是非常辉煌的
台的兴起与发展起源与奴隶社会,虽然台的名称可能相似,但前期和后期形式和内容肯定是不同的,因为他们立足于不同的社会制度
往高发展的另一种建筑就是观,观来自于动词观望观看,观是为了取景而修建的建筑
观起源于瞭望台,和阙有一段时间是结合在一起的,后来成为了独立的高台
观本身并没有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形制,只是把能用于观的建筑成为观
在古代,建筑往高空发展的目的在于取得高处的视野,汉代建观之风盛行,当时的长安和洛阳高楼林立并不是不可想象的
观也是由军事目的演化而来,到后来军事建筑的观就改成为橹了,后来又发展为城楼
汉代之后就不再用垒土的方法来增加高度了,而改用加强木结构的技术,出现了塔
十一十二世纪中西方建筑往高空发展的程度其实差距并不大
中国人把建筑往高空发展的兴趣降低是因为木结构高层建筑防火防地震风灾等十分不利
在台观和楼较少出现的时期,观成为了道教建筑的称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