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将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彻底遗忘甚至将其视作虚无与欺骗,这个世界大概会冷的让人可怕,这或许比被烈火吞噬更可怕。
今天中午刷微信的时候,我偶然寻得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文章是讲一位叫做赖宁的15岁少年为扑灭山火不幸壮烈牺牲的故事。

说真的! 当赖宁这个字映入眼帘的时候,我感觉这个名字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之后用百度确认了一下,发现赖宁的英雄事迹当时是被写入了课本,之后由于某种原因,包括课本、雕像以及其他与宣传赖宁有关的东西都慢慢被“清理”掉了。
至于为什么被“清理”掉了,下文再慢慢细说,接下来我就来讲讲英雄“赖宁”的英勇事迹。
赖宁是四川石棉人,他从小学习成绩优异,且立志要成为一位像李四光一样的地质学家,与此同时,赖宁还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的家乡石棉山区是火险区,他读小学的时候曾3次上山灭火。他做了这些事,既不写出来,更不告诉别人,直到林业部门把表扬信寄到学校,老师和同学们才知道。
1988年的3月13号,石棉县海子山发生山林火灾,处在火区的卫星电视转播台和石油公司油库都岌岌可危。
赖宁刚走下楼梯就看见了冲天的火焰,于是他和他的伙伴奋不顾身,一次次冲向火场,之后天色渐暗,县领导用车强制将他们带离火场。
上车后,这几个孩子依旧没有打消救火的年头,于是找借口下了车,再次奔向火海,这一去,赖宁便再也没能回来!

当人们找到他的时候,发现他的右臂紧紧挽着一棵小松树,额头靠着山坡,眼镜丢失了,左手撑着地,右腿还保持着向上攀登的姿势。
赖宁的这一离去如同池塘里面激起的一丝涟漪,静静泛起,又悄悄落下,未曾引起过大的震动。真正激起“赖宁”热的是源自于记者孙云晓的长篇通讯——《当代英雄少年——赖宁》,这篇文章迅速在全中国引发了对“赖宁”救火行为的热议和大讨论。
一时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赖宁热”,社会上到处都充溢着宣传赖宁的氛围,不少课本上讲着赖宁的英勇事迹,教室走廊上挂有赖宁的宣传画,城市广场上矗立着赖宁的雕像,甚至于连1999年的国庆节都有过赖宁的影子……

不得不说,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
一个15岁的孩子做出了大人都没有勇气做的事情,而且这事不为私利,而是为国家。还有谁不会被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给感染呢?

然而,事件的转折总是来得那么快。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随即,对赖宁救火行为的评判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说把赖宁作为宣传典型并不可取,见义勇为犯不着拿自己的生命冒险。也有人说学习赖宁并不是学习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而是学习其舍己为人、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后来,课本上关于赖宁救火的文章陆续被删去,不少学校里面的赖宁画像也相继被摘下,而城市公园里面的赖宁雕像要么被推倒,要么就被放到了最不起眼的地方。

于是,曾经这位震动全国,受到国家领导人表扬的英雄就这样逐渐被人们给无情的抛弃了。
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传播渠道越来越通畅,一些利欲熏心的无良媒体和别有用心的“网络大V”便借机生事,打着所谓“调查”、“揭秘”的幌子,做着解构英雄人物,使其污名化的阴险勾当。他们似乎天生就和高尚、崇高这样的词语过不去,总是想尽千方百计去质疑、否认、污蔑,然后大张旗鼓的推销他们所谓的做人原则,叫嚣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英雄事迹都是虚构的”等谬论。

英雄赖宁首当其冲,各种版本的“揭秘赖宁救火真相”纷纷涌现,有时我真的挺佩服那些喷子们的脑洞,但更多的还是感到深深的悲哀与无奈!
赖宁身上极其宝贵的爱国热情、舍己为人精神被好事之徒给曲解为学习赖宁等于去火厂救火,等于送死。过度夸大宣传赖宁的负面影响,继而导致了对赖宁的宣传走向停止,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
现在我们还需要赖宁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吗?
答案是肯定的!
在物欲文明极为发达的现在,赖宁的可贵精神就像一股荡涤心灵的清流,在这价值观混乱、方向感迷失的社会,滋润着人们日渐枯萎的精神世界。
赖宁精神还具有榜样的力量,它在70-80年代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赖宁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精神激发了很多孩子的爱国热情,这种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牢固,最后相伴一生。

至于赖宁精神中的负面因素,在我看来,的确不应该宣传,毕竟生命诚可贵!单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见义勇为不应该被提倡,我们也不鼓励没有掌握专业救火知识的人独自贸然行动。不止是未成年人,成年人也是如此。
但如果我们将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彻底遗忘甚至将其视作虚无与欺骗,这个世界大概会冷的让人可怕,这或许比被烈火吞噬更可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