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个让10亿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拖延,是如何毁掉我们生活的?

这个让10亿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拖延,是如何毁掉我们生活的?

作者: 王粒粒频道 | 来源:发表于2020-04-14 16:24 被阅读0次

    文章来自公众号:王粒粒
    作者:王粒粒 (精进少女,热爱分享对你有用的干货)

    前两天逛豆瓣,碰巧看见了一个名为「我们都是拖延症」的讨论小组,一看组员数字把我吓了一跳,竟然有18万人参与讨论。

    原以为拖延症只是日常中不可避免的事,没想到有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反思拖延症的成因,讨论拖延症给自己带来的恶果。

    想一想,拖延症真的危害这么大么?好像是的

    根据国际拖延症研究专家统计,全球有70%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的状况,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达20%的人每天出现拖延行为,也就是说,全球可能有近10亿人患有拖延症。

    明明这么多事摆在眼前,却不由自主的刷手机、打游戏、看视频,等时间过得差不多了,到了真正该休息的时间,又心安理得的跟自己说:该休息了,明天再做吧。

    第二天再重复这个流程,直到最后,不是火烧眉毛的追赶,就是破罐子破摔彻底放弃,没有一件事是尽全力做完做好的。

    这是许多拖延患者的日常,我们真的应该反思:拖延症,到底是怎么毁掉我们生活的?养成拖延习惯的我们真的可以逆袭吗?

    image

    1)远近视角的冲突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做计划时会在远期视角和近期视角间切换。

    今年夏天我要瘦出马甲线;今年自媒体平台粉丝数破两万;实现财务自由,当全职博主。

    以上这些是远期视角。

    今天做1小时运动;本周更新两篇原创文章;本月开支不超过2000块。

    这些是近期视角。

    可以看出,远期视角下的想法比较宏观和概念化,比起计划更像是一种愿景,缺乏细节;而近期视角下的想法又比较具体,只考虑眼前的动作。

    这就导致我们在执行近期计划时可能倾向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实现的事,而回避那些对远期计划有益,但颇有难度的事。

    2)心理执行无能

    《精进》的作者采铜认为,当代年轻人有两种无能:选择无能和执行无能。

    选择无能指我们很难判断哪件事对我们更重要,比如两本书先看哪一本,两个证先考哪个,一直在岔口犹豫,我们便在选择中寸步难行。

    而执行无能是指,我们明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这便是拖延症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件事越重要,内心的恐惧感越大,就越容易拖。

    大学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经历了最痛苦的拖延时光。

    因为论文选题有点深,需要大量市场调研,导师要求又很高,导致我一想起写论文死的心都有了,累心又累脑。

    就算周日打了鸡血「从明天开始就去调研数据!」周一到来时想起成百上千的数据还没动,就已经退缩了。

    就这样,我的毕业论文拖到了最后的最后,才上交给导师。但是上交后我并没有一身轻松,而是更加害怕和紧张,毕竟最后匆忙赶出来的论文,自己是没有信心的。

    这便是典型的「执行无能」,论文很重要,可越重要,我就越害怕,当时的我认为:比起失败来讲,不动笔就是最好的。


    pexels-photo-52608.jpg image

    199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发表了一篇论文,叫《拖延与顺从》。其中提到他自己有一次拖延了八个月,才把一箱早该寄出的衣物送去邮局。

    你看,就算是世界公认的天才也难逃离拖延的命运,比起缺点,拖延更像是基因里存在的某种可能,是从天才到普通人都拥有的人性的一部分。

    樊登在《读书是一辈子中》说过:我们人生最需要克服的阻力是「惯性」。我们之所以会拖延,恐怕和我们的习惯脱不开关系。

    周末计划写一篇文章,起床后刷刷微博看看新鲜事,再看看朋友圈有什么动态;

    吃过早饭综艺更新了,先看吧,看完再写;

    不知不觉到中午,快吃午饭了,现在写一会就会被打断,下午再写吧;

    下午有点困,精神不好写作没灵感,小睡一会再写;

    睡醒后又重复早上的步骤,刷刷微博、看看朋友圈......

    想必每个人都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当我们习惯了刷微博、看视频、玩游戏这种最小阻力事物的存在,我们便自然而然觉得这是正常的,这就是我生活的常态。

    而突如其来的改变(写稿子)虽然是好习惯,却让我们不自觉抵触这种反常的改变。

    也就是说,自律的人之所以自律,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自带抵抗拖延的Buff,而是把健身、读书、写作、学习这些事养成了习惯。

    当这些好习惯组成每天的生活时,要他们突然放弃这一切去没日没夜的玩游戏、看视频,他们也会不自觉的抵触,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想要过每天充盈富有能量的生活,就需要先养成好的习惯。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对眼前的生活习以为常,连这种「需要」都没意识到。

    image

    首先声明,改变拖延是一个漫长又细碎的过程,不是今天读完,明天做完,后天就能变成自律精英。

    如果想一点一点掌控生活,逃离拖延带来的恶果,就需要每天多注意当下的动作,有拖延的苗头及时纠正。人的后半生在习惯中度过,而前半生都在培养习惯,渐渐地将这种爽快的生活培养成为习惯,后面就可以尽情享受该有的快意人生。

    1)少做半衰期短的事

    半衰期的概念最早由物理学提出,指放射性元素中半数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越短,衰变的越快;半衰期越长,衰变的越慢。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只关注一件事情在发生时带给我们的即刻好处,而忽略了这种好处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产生长期的效果。

    就拿玩游戏来说,玩一把游戏,我们能享受到游戏带来的愉悦体验,可一旦脱离游戏,这种体验会迅速消失。为了继续享受这种愉悦感,我们会不断地玩下去。这样看来,玩游戏就是一件短半衰期的事。

    同理,看综艺视频、浏览微博、透支消费、狂吃一顿大餐,这些都属于半衰期短,无法为未来带来益处的事,如果不加节制甚至会带来危害:长期玩游戏导致近视、透支消费资产负债等。

    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那些可以累积效益,能持续影响很长一段时间的事,例如背5个单词、看一页书、做30分钟HIIT等。

    哪怕这些事当下带给你的收益很小,甚至感觉不到,可只要它们存在的半衰期够长,就能一点一点积累,成为未来成功的一块块基石。


    20200208104905_nmwgw.png

    2)提高逃避的成本

    正因为我们在面对近期计划时容易「抄近路」,做最小阻力的事,因此,我们可以提高逃避成本,直面当下目标。

    该学习了却想玩游戏,就把游戏卸载、手机关机。该工作了却想躺着,那就去图书馆、咖啡厅,远离休息的场所。

    这种方法虽然麻烦,却提高了逃避现实的成本,就算游戏可以下载,可手机要重新开机,下载又要20分钟,拖延的便利性便降低了。

    3)学会休息

    要知道,「休息」和「散漫」完全不是一件事。大家都说,人与人的差距,产生在工作之外的8小时,这句话也是有几分道理的。

    8小时外的休息时间,如果用在「散漫」地玩游戏、看剧上,我们只是在「被动式休闲」,就像无力的巨婴,别人塞给我们什么,我们就吞下什么,不仅休息质量差,还毫无营养。

    而主动式休闲是那些需要花点心思、动动脑子才能享受到的休闲,比如看书、运动、绘画、阅读等。

    美国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活动时会产生「心流」。在「心流」的状态下,人们的精神高度集中,精力完全投入到当前的活动中,甚至会忘了自己的存在,产生高度的兴奋和满足感,「心流」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最佳状态。

    而「心流」的产生,便多存在于「主动式休闲」中。人们如果能将业余时间用在阅读、运动、艺术等创造性活动中,便具备了感受「心流」的可能。

    如果休息时无所事事,只会精神空虚涣散,人变得懒懒散散,对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

    4)有计划地拖延

    在没能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前,可以先用有计划地拖延改善现状。

    例如计划这周五要读完的章节因为拖延有不能完成的可能,就计划周六上午读一半,周六晚上再读一半,比起之前的计划,读完章节的时间晚了一天。

    被动拖延的大脑只是在努力遗忘、忽视,让自己完全不去想当前的任务。而有计划地拖延,会思考和标记这项任务更适合的执行时间,再一步步执行。

    最后,粒粒想说,从不拖延的人确实难找,而事事拖延的人也很罕见。终结掉拖延对你的干扰,你就会在需要的时候尽快地爆发出潜力。

    思考拖延的深层原因,再通过正确的方法采取行动,每个人都能和拖延说「再也不见」。


    长按关注一下,我们就是朋友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个让10亿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拖延,是如何毁掉我们生活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et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