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是关于中庸
1.而学习儒家思想,就懂得关键是要注意自己人心之危,管住自己,因为私欲一起,有了私心,你就跑偏了。
注:很多时候你的关注点在别人错误的时候,你自己的错误你自己也就看不见了。
2.简单的说,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莫见乎隐,进而莫显乎微,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就是把自己的恶念恶行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让自己有那些坏习惯。
注:这就是慎独,从念头上觉察,而不是等到落实到行动中才看到。儒家讲: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在细微处去审查,去防范。
3.如果静处无事的时候不知道存养,则失其中而大本不立;有事来应的时候不知道体察,则失其和而达道不行。
注:其实事情来之前能不能“发而皆中节”取决于无事时能否心态端正。没有事情的时候也非常忧虑,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等到遇到事情自然也会出现偏差。
4.假若人人都……”,那就会觉得光自己一人改变不了什么,那就不是儒家了。儒家的观念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管不了别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管不住自己。
注:赞!
5.我们痛恨三聚氰铵,但是我们平时的所作所为里,与之性质相同,只是程度不同的事,数不胜数。每看见别人的善与恶,都拿他来格一格自己,善则与之,恶则去之,则进步神速也。
注:确实是,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是摆小摊的我会不会用地沟油?我发现我会。只是很多时候做的不是那件事情而已。性质其实是一样的,如果是老师,你厌恶假药地沟油。那请你好好的去教自己的学生吧。
6.小聪明是自己聪明,大智慧是能用别人的智慧。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一人之知识有限,如果只是刚愎自用,而不取诸于人,那你的格局就小了。
大智慧就是无我,不追求“自己的东西”,学谁就是学谁,不要把他变成“自己的东西”,要想变成自己的东西,就忍不住要上去改一改,这一改,就毫厘千里,面目全非了。
所有的善学善言善行都是公家的,你拿来就用,不要认为拿了别人的东西,没有立起自己的东西。
注:一个人再聪明也不可能越变所有的东西,就算每个领域你都是大牛,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精力思考和判断。在更大的知识和领域面前人是渺小的。
7.但是,人们做学问,重点往往都不放在把那学问落实在自己行动上,而是放在知道更多上。不是落实行动,而是想知道更多,最好是能知道别人都不知道的,所以在那辞章之间,训诂,考据,拆字,弄出一通深僻精采的道理来,便如痴如醉,沾沾自喜。
但是人们往往厌其卑近以为不足,而反务高远难行之事。你跟他讲简单的道理,他不接受,他同意你是对的,但是他还是不接受,因为他说这太LOW,一定要去找那艰深复杂,高远难行的来“上档次”。
这既然知道,怎么又不能坚持呢?还是因为不是真知道!
注:认为自己听说过,还是老一套说辞,然后就烦了。去听新的说法。旧的你做到过没?这才是问题啊!容易说那都是老掉牙的东西
8.我们报复他人,惑惩罚他人,不过是把他往更坏的地方推,而不是把他往好的地方拉。那岂是强?简直就是不仁不义啊!
注:所以需要正直有见识的朋友啊,在你情绪失控的时候把你往理性上踹一脚,而不是在失控的时候继续推一下,虽然有时候是无意的。当然最重要的是自己不要当那个落井下石的人。人性还是很脆弱的。也不要绝人之善。
9.没有竞争,竞争是一种幻觉,谁跟谁竞争呢?大家都是拿一根丘比特的小箭,去射消费者的心。你自己射自己的,射不中,不能怪别人射中了。哪怕你指责对方射的是一支毒箭,也有人愿意中他的毒,你管不着,自己管自己。大家都是自己玩自己的,根本不存在什么竞争。
注:“哪怕你指责对方射的是一支毒箭,也有人愿意中他的毒,你管不着,自己管自己。”这句话真的很有教益。
10.王阳明、曾国藩,都把读书与交友列为自我修养的两件大事。我们自己也有体会,朋友对我们的影响,实际上比读书还来得大,还更直接更起效,所以找朋友和读书一样重要。择友原则要坚决,关键是珍惜自己的时间。
注:我发现很多时候朋友和我说的话并不是跟上心吧,也是我的过错。更应该沉下心来,去听朋友在说什么,而不是只顾着表达自己。感觉书里的道理听的进去,朋友的反而差点劲,还是需要修行。
11.我们经常思考问题,焦虑,其实本质都是心不诚,私欲杂念虚荣幻想各种太多,若能诚意正心,不患得患失,只求自己心安,则多少事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自由自在,静侯佳音,势如破竹。
注:很多问题是不需要思考的。脾气有些问题,思考本身就是错误了。人们不是老讲“不忘初心”吗,就是因为太容易忘记初心了啊。明明想着去做,被私心杂念,毁誉得丧影响并不能切实的致良知,偏离了最初的道路了。
12.你脑子里的数据要够多,它们之间相互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所以读书必须旁搜远览,于古今中外事物之变,无不考求,广博见识,才能义理精通。
这么看来,怎么博学呢?就是要花大量大量的时间读书。要压倒性的时间投入,要大块大块的时间投入。
注:对头!读的书多了才能起化学反应。不然很容易固执一端。比如雾满拦江的一个说法:看完经典看注释,看完注释看传记。拿经典中的道理去套用在传记人物的身上看看是如何。另外,刚想起来:朋友说的话也应该好好琢磨琢磨啊。
13.有的领导者喜欢威严的感觉,让下属怕自己。这“威严”和“怕”,不是什么好事,你以为下属怕你,就不敢犯错。其实,是人就会犯错,就像你自己,也会犯错。下属怕你,他犯了错,他就掩藏起来,不让你知道。最后等那错误累积到爆炸。
员工敢于暴露自己的错误,就需要领导居上不骄。
注:一方面大家都会犯错,不要掩藏。领导把自己的错误掩藏住,不让人看见。那么下属更不愿意暴露自己的问题了。
14.所以我们也要学会少去判断推测他人,少去根据对形势或他人的判断行事,更不要一心只有趋利避害,衡量得失。一切都在变,你不要变,好东西就向你聚拢了。所以只凭着自己的至诚,凭着良知的大是大非去行,何等洒脱!
这样对吗?不会处理错了吗?不会失败吗?当然会!人生本来就是得得失失,你不能追求每一次都得。况且今日之得会导致明日之失,今日之失会带来明日之得。把时间单位放长,则得失之观大变。
注:这算是最后一段了吧,也是儒家最重要的观念了。如同林则徐所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