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一则消息,南京的一个初一学生早晨从家里的17楼坠楼。孩子的父母也受重伤,希望孩子可以转危为安,早日康复。
外界对于孩子坠楼的原因更多认为是孩子不堪学业压力和成绩下滑后家长的指责。很多人认为学校和教育体制应该反思,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需要更加被重视和落实。
这种种事件引发的问题不禁让我深思,我觉得推孩子下去的那双手不是只有学校,教育体制,更有他身边的父母。
爱和恐惧是对生活最有影响力的两种情绪。当我们感到被爱的时候,身体会产生一些激素,这些激素会让我们感到安全和愉悦,心灵和思维也将因此处于接纳和开放状态。但是当我们感受不到爱的时候,恐惧就会占了上风。它会让人产生不安全感,让人感到愤怒、想要逃跑或者不知所措。轻生就是一种逃跑的表现。
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孩子,甚至为了给予孩子更多的爱而牺牲了很多。许多父母不辞辛劳的努力工作更多的是为了能给与孩子更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是这些仅仅是物质需求,孩子的情感需求却被绝大多数的家长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是感到有人关心自己,却没有被爱的感觉。
《感受爱》的作者 Jeanne Segal 博士和他的丈夫都是心理学的专家。他们非常爱他的孩子,可是孩子却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当时他们没有选择采用各种积极的心里疗法去和孩子交心,而是选择了最流行的药物疗法,以服用镇定类药物作为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最终他们还是没能救回他们的孩子。这件事情也让这对夫妇深深后悔于没有及时的重视孩子的情感和心里引导。从此以后他们便立志于心里健康咨询方的研究,以帮助更多有同样问题的家庭避免再发生类似的悲剧。
我们家长总是觉得养育孩子很简单,上好学校,上好辅导班,上重点大学,国际学校,出国留学,进名企...这样孩子以后就可以很幸福,生活的很美好。其实决定孩子幸福感和幸福能力的并非这些外部的物质,而是他的内心。孩子内心的成长才是决定他们未来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关键因素。
正是忽视了这一点很多家长失去了很多与孩子在一起的宝贵时间,失去了走进孩子内心,引导孩子的机会。我们可以去忙自己的工作,可以有自己的追求。但是在陪伴孩子的有限时间里我们是否可以尽可能的提高陪伴质量?有些家长人在孩子身旁,但是还是刷着手机和做着自己的事情。有多少家长真正的愿意坐下来和孩子聊聊他们在学校的有趣的事情,有多少能真正投入的陪孩子读一本书,踢一场球?平时没有事情就各自安好不管不问,但是当最关心的成绩出现问题时则劈头盖脸一顿批评。我们没有真正的和孩子交心,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是爱着他们的,而不是仅仅爱着他们的成绩。
幸福的婚姻是孩子觉得安全的根基。任何一本育儿的书都在阐明一个道理就是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那么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则是最重要的一环。夫妻恩爱和睦,能给与孩子带来最大的安全感。国外学者研究的一组数字说明了单亲家庭或者夫妻关系不和的家庭的孩子比家庭和睦夫妻关系恩爱家庭的孩子有更大的纪律形成成瘾型人格。这其实就是缺乏安全感导致的。
我们要培养孩子们感受爱的能力,首先自己先要成为一个能感受到爱的人。生活看上去填的很满,与周围的世界联系很紧密,但是我们对于情感的满意度却越来越低。就像一直在喝咸汤,喝了很多,却仍然觉得无法解渴。我们更多的是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却忽略了我们需要感受的东西。未来的任何东西都是未发生的,都没有真正的让你觉得幸福的本质,只有当下你拥有的才是真正属于你的,能让你幸福起来的东西。我们需要慢下来,去感恩,去感受。当你沉浸在这种被爱的满足和幸福的感觉中时,你的能量和气场就会自然的影响周围的人,特别是你的孩子。他们就能感同身受,并以此为榜样。
放大孩子的优点,让孩子们有存在感和价值感。中国的传统教育是谦虚,这是一个好的传统和品质。但是我们有时候会过于谦虚。很多家长,包括我在内,在孩子取得了进步或者做的很棒的时候给与的表扬和鼓励太少。很多时候就是“还不错,挺好的。但是不能骄傲,你看你哪里哪里还是不行,还不如谁谁谁。要向他看齐,继续努力。”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批评。为什么呢?从孩子们的视角他们会觉得父母没有看到孩子的努力,也没有为孩子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反而总是强调不如别人的地方。长此以往,孩子的存在感就被打压的所剩无几。自信心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和伤害。我们应该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给与最大的鼓励,并且要不断的强化这种感觉和认同。让他在其他事情做的不好,失去信心的时候,这种自我价值的认同和父母的鼓励能带给他们力量和勇气。让他们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是很棒的,很有价值的。人的基本需求是渴望被认可,这也是存在感的一种体现。
内心的强大与否决定了孩子以后的生活是否幸福,也能决定孩子以后的发展潜力和格局,以及对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并影响着孩子人生路径上的任何一个选择。这种能力并不是所拥有的社会财富和权利催生出来的,而是原生家庭给予的,是父母给予的。三岁看老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个意思。
以上的一些建议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触动和思考。最后,还是想给父母们提出一个问题。养育孩子,我们真的尽到了“育”的责任了吗?我们到底希望我们的孩子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是否希望自己的孩子看似被家人所关注,但是内心却孤独,不安和无助?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成为一个能感受爱的人,一个乐于去爱的人,一个不管在哪里都能给人温暖,信任和力量的人。
我想让他知道,尽管生活的道路可能并不平坦,但它完全可以成为一条充满意义和满足感的道路,因为他背后有家人爱着他,支撑着他。
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