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感觉有点丧,或者说,有点怕。
这两天参会,出发前拿到的任务是:
1、多认识不同地域的研学场地情况,包括场地、课程、食宿容量等,为以后接公立校研学旅行找好合作方。
2、传播我们的研学理念,寻找潜在合作方。
按理说,这是很应当应分的事情,参会嘛,扩展人脉是顺理成章的呀。
但我怕的,恰恰是这个。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些社交恐惧,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我很不适应那种目的鲜明的、寒暄式的或打量式的交谈,在这样目光下,会浑身不自在,会想躲、想退、想逃离。
也想过逼自己一下。但昨天试着努力了几次,都没成功。看着身边人冷冷的脸,实在开不了口。
散会的时候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多留一会儿跟谁聊一下,但转了一圈,大家都在一个个小圈里,不知道该怎么不突兀的加进去?
回来的路上反思了一下,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该怎么改变呢?
原因之一当然是不够自信。其他的就没时间细想了。距离开会还有一小时,我得优先找到解决方案才行。
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也许可以晚一点进场,这样虽然座位不好找,但正好可以借机找到话头呀;
找座位的时候,尽量找面容和善的邻座。那样的人一般都比较好沟通。
或者,我可以让自己面带微笑的坐着,对每一个路过的人微笑,让自己成为那个“和善的邻座”。
想到主办方的顾晓芳老师。尽管从始至终她的发言听起来都带着颤音,尽管她们的会务做的各种漏洞,但她的人脉和所有人跟她之间的关系,还是挺让人佩服的。
今天我要认识她一下。也许还可以再多问问葛儿。
今天还要至少发三份资料给适当的对象。
加油,小爱!
PS:
此刻,也清楚的看到了自己在这种场合下的行为模式:
开始前是不想来的,能大致预感到会是怎样的场景,对“拓展人脉”的目标本就充满了排斥,满脑子想的都是“干嘛要我一个活动设计者,去做市场该做的事?”“在这种场合里,跟人沟通这件事,我做不好的!”抱着这样的念头,自然就先有了烦躁、恐惧和担忧的情绪。
带着这种情绪,很难不成为“面若冰霜,看哪儿都有毛病”的“不好打交道”的人设。
接着,又惯性的挑了一个明显不利于沟通的位置“第二排正中”,因为自己从根本上没有意识到“与人沟通”是和“听讲”一样重要的事情。
当然,也挑了一个当时左右都没有人的位置,就这样失去了跟邻座主动交谈的可能。
之后,我自己身上的冷意,大概会把周围人想聊天的念头都扑灭吧。虽然他们也不见的有想聊的心,但至少,我不是促成这件事的助力。
会议没有中场休息,午休时我花了一半时间手足无措,一半用来吃饭和假装睡觉。
哦,对,还有袋子。虽然主办方给的袋子丑没什么特点,但拎着它就是一个信号“嗨,我也是来参加这个会的。”多好的开场白,被我生生藏起来了。
还有最初的念头。我还是只把自己当成了一个闷头干事的人,而不是真正把自己放在一个教育创业者的位置上。思维高度不够嘛!
这么一看,哎,满满都是槽点啊~~~
但愿今天的分论坛,自己的表现会好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