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金融危机时接触到一些文字材料上写的“倒逼机制”的时候,我一脸茫然。思索后对这个机制的认知就停留于市场需求萎缩倒逼企业转型发展这个层面了。
客观讲,这个认知并不错。市场需求萎缩会导致商品价格下跌,价格信号又会传导到生产企业促使其减产或更新迭代产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等等。
但这个认知明显不够深刻,尤其是在一个政府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
政策对企业转型的倒逼压力我不曾深刻地感受到。
直到近日看到山西发布的环保“量化问责”制度,我才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细想一下,这种宏观层面的倒逼企业转型发展政策机制在国家层面早就开始布局了,比如大气污染治理条例、水污染治理以及各地政府出台的大气污染应急预案等等。
只不过山西这种细化到诸如PM2.5平均浓度和二氧化硫小时浓度的量化考核问责更令人印象深刻罢了。
国家、地方还真是撒了一张倒逼传统企业转型的政策大网,通过问责、督导督察、数字化监控、群众举报等综合监管手段让其发展先进产能或者被迫转行。
这比以往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对各地实施环境承载力总量控制的办法无疑力度更大。
这种趋势下,许多资源型地区的传统资源型产业比如煤、焦、冶、电等不走发展先进产能的路子,又没有新商机,很快就会转行或破产死掉的。
有能力的会走上一体化、循环化发展的路子,把资源吃干榨净,丰富产品种类,通过循环经济提高附加利润,成为先进产能典范。其产品也因为品质、效率的提升大受市场青睐、供不应求。能力不足的,比如融资或管理运营成本太高的,可能就会走上卖掉企业这头猪,转行或进入养老模式颐养天年。如果连卖都卖不掉,那就比较难了,进不得,退不得,还得背负还款压力,这些企业的日子会很艰难的。
当然,在国家近年海外市场拓展风生水起的大形势下,伴随“中欧铁路物流”等陆路国际商贸大通道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等等,“粗、黑、大”等传统产业即使未能全部实现先进产能的改造,也可以有新的市场需求来消化一部分,为其腾挪更多转型时间。
从这个角度看,时下的市场、政策倒逼机制,不仅是倒逼企业发展先进产能以尽快实现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而且是打算把国内的企业倒逼到国际市场上去,培养全球化思维的企业家、培育全球化新市场。
加油干,加油转,加油走出去,成为时下传统企业无论国企还是民企都能看得清的发展路径。
时下,倒逼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市场机制已然形成,并趋于刚性,转型发展进入了攻坚克难的阶段。诸如山西这样的资源大省如果能够利用这个重大发展机遇期转型成功,把传统产能搭上全球化的快车推介出去,把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先进产能,把以往的短板非煤新兴产业、轻工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起来,山西的经济发展将突破制约良久的资源优势陷阱桎梏、实现大发展。
有了大发展,经济总量、财税收入都上去了,我们大家的收入也会水涨船高。如果收入分配制度搞得再好一点,高质量的小康社会将不在话下,人民生活发展面貌将焕然一新。
人的精气神足了,资源型地区挺进国家发展第一方阵就会大有希望。
如此看,有时候逼一逼还是有成效的。
经济发展如此,人估计也如此吧。
(完结)
封面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