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恺叔说红楼梦》第205期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这本书中第21回写道,贾宝玉读《庄子》时,读到了下面这一段: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頫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在我看来,他是想借此警示世人,要掌握当中的三种道家思想的智慧。
你越早懂这三种智慧,福报来得越多。
那这三种智慧分别是什么呢?
1、绝圣:杜绝做圣人的念头
在古代,崇尚圣人的风气非常盛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在众人看来,圣人是完美的,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所以大家都对此趋之若鹜。
然而,世界上有完美的人吗?
显然没有,不完美才是人性。
在我看来,世上本无圣人,活在假象里、妄想自己是完美的人多了,于是便有了所谓的“圣人”。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很多妄想成为圣人的人,为了跟一些传说中的完美“圣人”学习,抛妻弃子,跑到几千里以外,跟所谓的“圣人”学习圣人之道。
这些人连最基本的人伦道德都丧失了,就算日后能对圣人之道张口就来又有什么用呢?
他们不过是知行不一的妄想症患者罢了。
我认为对成为“圣人”痴心妄想是一种病,若不及早根治,后患无穷。
对此,庄子提出,根治方法就是“绝圣”。
断绝成为“圣人”的念头,你才能走出假象,找回真实的自己。
曹雪芹非常赞同庄子的这一观点,他写的《红楼梦》,里面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她们都跟圣人完全沾不上边,不像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写成一个完美的圣人。
然而,事实是人无完人。
在我看来,《红楼梦》之所以能超越《三国演义》,排在四大名著第一位,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曹雪芹展现了更真实同时更深刻的人性。
当你对人性的洞察越深刻,你越能体会“绝圣”的必要性!
2、弃知:放弃耍小聪明的想法
在《红楼梦》里,有很多喜欢耍小聪明的人,以王熙凤为代表人物。
她利用自己的小聪明机关算尽,通过“毒设相思局”,将贾瑞推向死亡的深渊,通过“弄小巧用借剑杀人”,导致尤二姐吞生金自杀,通过“弄权铁槛寺”,间接拆散了张金哥和原任长安守备的公子,并导致她们因此自杀身亡。
王熙凤以为自己聪明过人,打得一手如意算盘,却没想到自己是彻底失算,聪明反而聪明误。
日后,凤姐耍小聪明做的事,全被人揭发,导致她的结局无比悲惨:“被丈夫贾琏休妻,被收监在狱神庙,最终在狱中惨死”。
由此可见,耍小聪明的人,结局都难逃悲剧。
在我看来,爱耍小聪明,是一种愚痴行为。
这种愚痴行为,很容易让你变成第二个王熙凤。
如果你不想上演凤姐的悲剧,放弃耍小聪明的想法,才是正道,所以说“弃知”不可惜。
3、大巧若拙:“傻”人有福
人不可貌相,有些人看起来傻乎乎的,但其实她们相当有智慧,《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就是这种人的典型代表。
她第二次进荣国府时,充分展现了大巧若拙的智慧。
其中一幕是,王熙凤说帮刘姥姥打扮,于是将一盘子菊花,横三竖四地插在她的头上。
刘姥姥当然知道凤姐是把自己当小丑玩弄,但她不仅没因此恼羞成怒,反而故意扮出一副笨头笨脑的样子说:
“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
貌似拙劣的刘姥姥,以退为进,赢得了众人的喜欢,这使她在几天后离开荣国府时,贾家的人送了她一车子好东西。
面慈心善的王夫人,更是体恤笨拙不堪的刘姥姥一把年纪了,迫于生活艰难,还要来贾家讨好处,于是豪气地送给她100两银子,这是刘姥姥后来脱贫致富、实现人生大逆袭的重要资本。
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大巧若拙,收获不薄。
综上所述,“绝圣”让你领悟人性的真谛,不再对做一个完美的圣人痴心妄想;“弃知”让你放弃耍小聪明,避免上演王熙凤式的悲剧;“大巧若拙”,让你“傻”人有福。
所以说,当你能越早领悟以上三种智慧,并能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中,福报一定会来得越多!
对于以上三种智慧,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欢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