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大意
这时,须菩提恭敬地对佛说,世尊,应当如何称呼这部经,我们要如何奉行修持呢?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书的名字叫金刚般若波罗蜜,这是经书的名字,你们应当奉行修持。为什么要这样呢?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并不是般若波罗蜜,只不过名字叫做般若波罗蜜罢了。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不是很多?须菩提说,非常多,世尊。须菩提,这么多的微尘,如来说,并不是微尘,只是名字叫做微尘。如来说世界,并不是世界,只是名字叫做世界。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以用三十二种相见到如来吗?不可以,世尊。不可以用三十二相得以见到如来。为什么呢?如来说三十二相,并不是真的有三十二相,只不过是名字叫做三十二相。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的沙子数量那样多的身命进行布施,如果另外有人以此经中的道理,哪怕只是其中的四句偈语解说给别人听,他的福德比用恒河的沙子数量那样多的身命进行布施的人还更多。
延伸解读
一是微尘。佛教用语,常用来指极细小的物质。佛法中,极小者的色体称为极尘,七倍极尘谓之为“微尘”。
二是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是指佛陀所具有的庄严德相,也就是具有的三十二个明显的特征,如一足下安平如奁底、二足下千辐轮相、三手足指长胜余人等。在此就不一一列明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网上百度一下。
感悟
本品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却是寓意深长,这也是读者阅读佛经中最易产生困惑的地方,佛反复强调,又反复否定,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如下:
一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前几年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叫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用在本品中真是再正确不过的。佛给弟子们说这部经书的名字叫《金刚经》,“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为了让弟子们更加深刻地明白和理解这个道理,他老人家又从不同的层面和事物反反复复地强调了三遍:诸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来佛其实是在给弟子们讲说,法无定法,不要执着于“相”,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达到了一定的境界,表面看起来却好像是没有智慧一样,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佛的这种观点和中国老子讲得“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同样的道理,可惜,我们一般人难懂其中真义,即使懂了,也是很难做到的。
二是信仰与迷信是有本质区别的。“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一句话就破了热衷于迷信之人的“局”,凡是认为以“相”能得见如来者,皆是虚妄,是偶像崇拜,是要不得的。因为佛自己都说了,相即非相,法身无相。
本品中佛给世人讲明了信仰与迷信是有不同的,信仰是信奉敬仰,而迷信则是盲目地信从和崇拜,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由此可见,佛法是信仰,并不是迷信,不但不迷信,而且实质上是排斥迷信的,所以对于世人而言,礼佛也好,拜佛也罢,关键在于是否诚心正意,而不在于表象与形式,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明白的道理,否则受人欺骗、惹人耻笑不说,反而虚掷了自己的敬佛之心,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岂不可惜?!虽说我们凡夫俗子难以达到如来佛那样的大智慧,做不到明心见性,但至少应该具备洞察世事真相的能力。如何做到?唯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2020.6.14 16:30
NO:2020-3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