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发《偷她一片褯子》说的是山东某地有个习俗,想生儿子就得偷别人家一片褯子,把人家的福气偷来。姥娘为生儿子偷了驻地八路军女护士一片褯子,结果这片褯子自己没用上,用到外孙身上了。人物心理描写细腻,特别是姥娘当时偷褯子时紧张而又羞愧的心理,写得活灵活现。
何立伟《无目的,亦无目的地的行走》是率性,几个有趣的人,开上车,说走就走,想到哪去哪。作者写起来也很率性,一是此次众人凭吊雪峰山,吃农家菜;二是回忆朋友上次开车去西藏,一玩就是一个月;三是那年车子开到山穷处,无意中发现一个傈僳族山村,和当地乡村学校的孩子玩了一天,在队长家喝酒吃肉。写友人罗奇的醉话,写山里夜色,写山村孩子的天真烂漫,多可圈可点。如“夜里,星子如石榴籽,一颗一颗掉在酒杯里”,如孩子们“挤挤地排成队,探头探脑似杂树生花”,写醉眼看山青青蒙蒙,“云在树顶上走,这时候世界皆在山外头了。全文就两千四百来字,感觉内容倒是沉甸甸的。
尹汉胤《榕湖畔的文人背影》是一幅记录四十年代旅居桂林文人的历史画卷,全民抗战特定的背景,榕湖和榴园特定的环境,成为这幅画的底色,柳亚子、尹瘦石、田汉、熊佛西等一批文人成为画中最靓丽的色彩,柳亚子的诗,尹瘦石的画,田汉的历史剧,成为这幅历史画卷中最生动的气息。
丁建元《点燃》是蒙克的一幅画,不知不觉,我就被带进了画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边缘上的挪威,挪威森林边缘上的一幢棕红色的屋子,屋子里正在点燃炉灶的那个女子。一幅简简单单的静态的画被作者描绘得有声有色,给我们传递着温暖。这里面有作者的体验,也糅合画家早年的经历。同时,这又是一首母性的赞歌,作者从画里到画外,结合欧洲文学,古希腊神话,北欧传说,进一步透视这幅画的内在底蕴,使得原本看似一览无余的历史名画更其丰满了。
刘醒龙《蒿草青未央》诗意盎然,画意盎然。随意撷取一段,便是锦绣华章,“左手拣起一只瓦砾,掌心里有了一座殿的沉重。右手拾得半个瓦当,指缝中夹带着一处阁的优雅。抬起左脚,无论是不是小心翼翼,都会将东阙踢得空空作响。落下右脚,无论有没有故意,注定要将柏梁台踩得踏踏实实。向西一声喷嚏,足以让西司马门风雨飘摇。向东一下咳嗽,定招致东司马门草木惊心。”好的肉,须细心的切,耐心的烤,慢慢的嚼,静静的回味。
蒋蓝《豹诗典》读起来有点吃力,好像也没有什么美感。但绝对是一篇内容扎实的文化随笔,其中涉及动物学、诗学、文字学、历史学、民俗学、美学诸领域,之所以称之为“典”,或言其仅便于查而不适于读耳。
乔叶《片段》文字简洁,内容沉重。滇西抗战纪念馆,国殇墓园,那些冰冷的钢盔,那些冰冷的名字,曾经长期被有意的遗忘,感谢黄尧、段瑞秋、段生馗那些“疯子们”,也感谢作者乔叶。
(摘自2022.1.4.~1.5.日记)(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