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孝 的 感 悟
教育中心于二零一五年七月二十八日,举办了每季度一次的道德讲堂,主题是孝。这次活动通过看一个短片、唱一首歌、讲一个故事、颂一段经典、听一个讲座、写一篇心得体会六个环环相扣、步步递进的设计,让人从古典文化、身边的人和事,以及中心倡导的行孝思想中大受感动。写一篇感想既是活动结束后的作业,也是自己想写一点东西的冲动。明明活动时千言万语争着往外冒,可真坐下来要写时,却又不知从何写起,迟迟不能动笔。因为这个“孝”字太古老又太贴近,太久远又太现实,太平常又太寓意丰富,宽无边沿深不可测。害得支部书记催促了好几次。大的谈不来,深厚的谈不动,为交差计,这里只能谈一点儿我对孝道的浅显理解。
过往读过的著作中,对“孝”的论述,多以孝养、孝色、孝志为主。也有地方谈到“孝智”或“孝慧”的,尚没见到谈“孝象”。我思考着把孝象、孝慧加入就更为全面了。按层次排列为孝象、孝养、孝色、孝志、孝慧。孝象,即行孝的表象,是我根据生活现象理解而加的。网上也没查到这方面的内容,属于另类思考。生活中有这种现象,老人在世不养不管,甚至兄弟姊妹为赡养父母付出多与少闹的不可开交,老人病了甚至得不到医治,几乎与等死差不多,但到去世办丧事时搞得特别风光、排场,农村嘲讽叫“活着不孝,死了瞎胡闹”。儿时在农村看到有些家庭,当老人在时晚辈对其吵闹不止,任其自生自灭,到死去那一天却个个哭的泪人一般,当时对这种现象就不甚理解,后来明白:给死人办丧事是让活人看的。其目的是让外人看看子女对老人是多么的孝敬。这种孝是做给人看的,是一种表面现象,所以我称它为孝象。还有一种现象也可以纳入孝象之列,双亲在时没有好好尽孝道,或者是没有机会好好尽孝道,或者不知道好好尽孝道,待双亲去世后感到内疚不止,逢人便讲对老人应该孝、怎么孝,甚至发誓不与不孝敬父母的人为友,这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愧疚。这些现象仔细想想也有积极的一面,一是孝与不孝的社会评价力,起码可以督促子女,在双亲在时不善养,但死后也得给老人有个体面的交待。二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宣讲力会给后人一种警醒:子欲养就养在双亲在的时候吧。我姑且把这种不愿、不能、不知尽孝心,而在社会评价压力面前、在后悔愧疚驱使下不得不做、压抑不住要说而实际中没有尽到孝的现象就叫“孝象”吧。孝养,有两种理解。我感觉都有道理。其一的解释是:养好自己的身体,是对父母孝顺。因为子女身体健康,父母就心里安慰,俗语说:小棍受,大棍走是孝,很好的印证了《弟子规》“身有伤,贻亲忧”之句。《孝经》里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就是说,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儿女伤的是身,父母疼的是心。要想孝,就锻炼好自己的身体让父母安心。其二的解释是:孝养就是在生活上、精神上赡养好老人,让双亲不缺吃和穿,有病能得到医治,心里有疙瘩能得以解开。这里不多赘述,你懂的。孝色,也有两种解释。一个意思就是孝养其心,做晚辈的知道老人心里想什么,从精神上给予满足,让长辈愉悦。现在真正能让父母发自内心愉悦的有什么呢?从现在社会现象看,父母为了子女曾求人入托、求人上学、求人就业,为此有的父母,因不择手段、不顾法纪而锒铛入狱。所以当今能让父母满足和愉悦的唯有培养好自己良好品格、锻造好自己的能力、培养好积极向上心态才能让父母发出会心的笑,我思考这是孝色的一种。第二层解释,在《论语》的师徒问答中已经很是明了。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所以孝色不是让双亲有吃喝就行了,关键在于态度。有个调查显示,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得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平淡无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吁寒问暖,情意融融。真正的“孝色”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从这个调查中得出答案。孝志,一方面老人有远大志向,自己没能如愿,子女应该承接过来实现他们的愿望。这种愿望有大有小,老人有大愿望者,儿女没有能力而强去实现,结果搞的家破人亡这也不算是孝,双亲肯定是不愿看到的。老人留下的愿望经努力能实现的,要豪不犹豫去完成,让亲人在天之灵得到安慰就是孝。第二个方面就是发展好自己、做一个优秀的自己也是孝志。现在社会,近乎百分之百的老人都希望子女能和谐有作为,能很好的生儿育女,这点我想不容置疑。如果我们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子女双全,老人在世的话我想会笑的睡不着吧?汉人赵歧《十三经注》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其中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是不孝。用现在的语言说就是让老人担心你的生活来源,且不去工作或者不好好工作就是不孝。仔细理解“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是不孝”之意,是让子女有志向、有抱负、有事做、事做好。所以要想尽好孝,就要发展好自己,把单位的工作做好,做出优秀的自己,这也是孝并且是大孝。如果儿女整天腻歪在父母身前捶捶背揉揉肩、洗洗筷子刷刷碗,而不能给父母提供优质食物、不能使父母有尊严,甚至出现啃老现象,我想这不是父母的意愿,他们不会开心。他们更愿意看到子女有自己的事业,尤其是能给他们带来有尊严的事业,让他们感觉到光祖耀宗更能让他们心情愉悦,这是孝、是大孝。这里我们就把“孝”与“忠”联系并统一起来了,过去老讲忠孝不能两全,那是扯蛋。对双亲亲手侍奉是孝,对单位的忠是对双亲的大孝。今天个人与单位密切相关,不论你是在职还是退休都好,没有单位就没有稳定收入,没有单位就没有体面生活,没有单位就无法养活老人妻小,没有单位咱们就没有依靠,没有单位连死后谁给开追悼会都是个问题。所以,有了单位这一切都有所归,有了单位家庭才能和谐,有了单位我们才能娶妻荫子,而这一切我们做到了,也就满足了双亲的愿望,这就是孝,也是对单位、对党和国家的忠。至此,谁说忠孝不能两全?再者,现在什么单身贵族?什么想轻松生活的丁克一族,这都是不孝之列,是让双亲最闹心的事,连双亲最起码的愿望就不能实现,难道是孝吗?最后我聊“孝慧”。在网上查了一下,也有称“孝慧”为“孝智”的。我这里用孝慧感觉顺口。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中:“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这里说的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是不孝的一种,这与我们生活中常谈到的“孝顺”略有不同,生活中有很多人在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总是侃侃而谈:孝顺就是顺着父母,他们想干什么就顺着来就是孝顺。从赵歧所做“十三经注”中可以看到,一味地顺从也不是孝,父母不正确的意愿还是不能顺着做的,这样会让父母落下骂名的,这是不孝。今年网上层出不穷的为老不尊现象,就让一些老人落天下骂名。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弟子规”表述是这样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老人有不对的意愿不仅不能顺着做,还要劝说他们更改,但要和颜悦色地劝,如果他们听不进去,等到高兴的时候再劝,既使他们打骂我们也要劝,免得他们落下骂名。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后育文化,教育不仅是前辈对后辈的教育,后辈也可以对前辈传播新知识和价值观。由于环境的变化、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当今的价值观和过去老人所处的氛围所形成的价值观已大相径庭,这中间需要沟通交流达到正确的观念才是孝。过去是“各人自扫门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而如今是要和谐、互助、志愿服务、学雷锋,这就是观念的不同。而且明显过去的价值观有点狭隘,与当今已经格格不入。能让双亲在观念上与时俱进也是智慧的提升,更是规避了不义、不仁之为,这就是孝。总体来讲我是这样想吧:老人想要吃青菜、萝卜,你给她海参、燕窝;老人想要穿粗布旧衣,你给她貂皮狐裘;老人想去田间地头走走,你买机票让她去夏威夷,那不是孝,或许是自己的虚荣心作怪,是自己炫富,因为她不喜欢、不想,是自己强加给她的,她会心疼,会难受,会不开心。如果我们事事都从老人的心里所想考虑,我们就不会如此独断的犯错了。人老了,更多的需求是心灵的慰籍,是儿女的依偎,是认同、肯定、自主等心灵的满足感。许多老人总喜欢在人前夸自己的儿女、子孙有能耐,实际是在肯定自己教育的成功;夸儿媳妇、孙媳妇懂事,孝顺,实际是告诉人们自己的幸福。每天肯定老人一件事,比如:妈妈真棒,今天起床这么早,不睡午觉还这么精神;妈妈最近开心,精神也好,好像脸色也年轻了许多……,这些比你给她买件皮尔卡丹要珍贵!行孝,是自己的事,不要和兄弟姊妹比,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事,和自己没关系!各位,这是我自己的感受。有亲在就好好尽孝尽忠吧,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