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言·翻译读书
我的英语阅读之路

我的英语阅读之路

作者: eaf52186c03c | 来源:发表于2017-04-07 23:36 被阅读516次

    我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还没有今天的教与学的先进理念,比如重视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的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也不可能认识到阅读的重大作用。亲近英语阅读,最初完全凭的是对英语的兴趣和一些偶然的因素。到了大学,读了英语专业以后,阅读才算是在老师指导下逐步走入了正途。至今回想起来,早期的阅读对于夯实语言基本功,增强语感,都有很大的帮助。后来自己当了英语老师,至今也有十几载,对于阅读的重要性,体会更加深刻了。

    一、早期英语阅读——一本刊物、一本阅读教材、一些阅读理解题

    90年代初,我们身边的英语阅读材料远没有现在丰富。上初中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本杭州出版的英语杂志《英语画刊》,这本杂志图文并茂,每期有改写的文学名著,一般都是短篇小说,还有英文的连环画、英美文化小知识等多个栏目。对于当时除了课本基本没有读过其他英文材料的我,真是如“雨后甘霖”,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这之后,从初中到高中,我就成了这本刊物的长期订户。到了初三暑假时,还让我爸爸帮我把以前年度的高中版过刊合订本买来好几本在家享受。记得那些合订本刚来的时候,我正好中午回家吃饭,到了家拿到它们,中午饭都顾不上吃就一直看。那种快乐,到现在都记忆犹新。这可能也是在阅读材料相对匮乏的年代独有的快乐吧!当时这本刊物分初中版和高中版,因为有很好的分级,读起来基本不是特别费劲,但也不无挑战。当时也不懂什么阅读技巧,只是希望能一口气读完故事情节,所以遇到生词基本不查词典,都是靠上下文猜测,即使有一点疙瘩,不影响阅读也不去管它。后来到了高中,才知道这是一种训练阅读的技巧和方法——猜测生词能力。猜测生词能力很重要,它是培养快速阅读最基本,也是必要的要求。

    我们当时是第一届正式使用中英合作编写的新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和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现在风靡的韩梅梅和李雷,就是当年这套教材里的主人公。除了教材外,还有配套的补充阅读教材。补充阅读教材在当时还不是配备到每个同学的,只有英语老师有1本。我们就拿着老师的教材去复印,复印回来就孜孜不倦地读。补充阅读教材篇幅不是很长,和正式课本的课文篇幅差不多。通读完全文后,也补充学习一些生词。按照正常的教材学习,生词量显然是不够的。课外阅读也要有正常补充词汇量的途径,而最好的就是大量阅读过程中将遇到的生词转化为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学到的单词不像一本词汇书那样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个语境中活生生立体的词汇,既能比较全面准确理解单词,也为今后能够在说和写当中灵活运用词汇奠定基础。

    阅读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大量做阅读理解题。现在的阅读理解题被广泛诟病,主要是由于文章后的练习题都是四选一的客观题,被认为是限制了思维、扼杀了阅读兴趣。但是,在我的英语学习生涯中,阅读理解题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当然,这也是那个时代条件所限——没有太丰富的英文材料可选择,只能通过大量的阅读理解弥补。在做这些阅读理解题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很多有趣的见闻和知识,特别是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识和科普知识。我到现在还记得初二时读过一篇阅读理解是讲土豆最有营养的部分是皮和肉之间的部分,所以主张土豆不要削皮,当时就觉得挺有趣的。

    二、大学时代的阅读——博览群书,适当精读,用心体味和感知语言魅力

    大学时代的阅读,主要是老师点拨,自主阅读。老师点拨的主要是理念,这些理念还是需要自己践行。记得我在刚上大学时,我的高中历史老师张建疆老师给我写了一封信,告诉我到了大学,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一定要“博览群书,厚积薄发”,这封信对我今后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都有很大影响并且受益。大学时代,除了英文类书籍,还读了很多中文书,涉及了社科文史的很多领域。通过阅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形成了良性循环——知识面越宽,越有利于理解更多的阅读材料。

    英语阅读,在大量阅读的同时,也要在自主阅读中增加精读的内容。上课时的精读课、泛读课、听力课,其实都不足以大量扩大词汇量,很多词汇需要在课外阅读中补充。除此以外,在课程之外,自主分析复杂语言结构,体味语言特点,感知作者写作的思路和结构,也是课外自主阅读的应有之义。记得从上大二开始,我每周用一个没有课的半天,专门到图书馆外刊阅览室去阅读英美大报大刊,包括《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周刊》、《读者文摘》等。读书时,我总是放着一本英英词典、一本笔记本和一本要读的杂志。读书时,先通过略读浏览的方式大致熟悉报刊中所有文章,然后选择几篇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文章精读。精读一篇文章一般有几个步骤。第一步,一口气读完文章,基本理解文章的大致含义,搞清楚作者的感情或立场,对关键的一些细节能读通读懂。第二步,就开始对自己不认识的词或即使认识,但不甚熟悉的词进行归纳。归纳时做词汇笔记——记录单词、在这篇文章中的词性(尽量详细,比如是动词需要标注是及物动词还是非及物动词,是名词要标注是可数名词还是不可数名词等)、英英词典中这个词的英文含义(在这篇文章中的),进而要将这篇文章中有这个词的那句话抄写一遍(如果单句话没有完整语境不利于理解,还要将前后的句子也抄录上,便于今后查阅复习)。第三步,要对文中的一些复杂句单独进行分析,最好是边分析边抄写、默写,体会作者造句的精妙。英语是逻辑性很强的语言,逻辑关系都是通过从句、从句间的连词等结构方式体现的。如果在学习中逐步对这些复杂结构进行分析,熟悉英语的这个特点,对于今后的快速阅读,迅速找出意义间的逻辑关系,厘清作者思路,有很大裨益。最后,尝试写摘要,或者边写下文章要点,边口头组织语言,练习摘要。书面写摘要当然对写作能力是一种锻炼,而口头摘要口、手、脑并用,身体的不同感官同时调用,不仅检测了记忆能力,还锻炼了口语能力和反应能力,对今后的口译训练也有一些帮助。

    泛读也很重要。泛读不在于追求词句等细节,更在于对文章的宏观结构把握、语言特色品味和思想内容反思。印象最深的是大一时老师让我们读《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这本书现在都应该只是中学生的读物,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在中学阶段根本没有接触过这类文学书籍,只好在大学“补课”。这本书语言很平实通畅,读起来毫不费劲,但是情节确实很精彩,我记得在读完《麦克白》和《李尔王》之后,我就有很大的冲动去写读后感分析人物性格和悲剧产生之间的关系。之后用英文写了好几篇短小的读后感,这些读后感今天看来显得有些幼稚,但确是早期阅读的成果。还有大二时老师推荐我们读《简爱》,这本书的情节其实我们在以前就耳熟能详了,所以我开始并无多大兴致,只是每天晚上晚饭和晚自习之间休息时躺在床上读几页。读着读着,我发现这本书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很有特色,用到的词、比喻等都让大二时的我耳目一新。于是,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来了兴致,还不时回忆和记录这些描写,这对于今后的语言赏析和写作都有好处。

    三、词典的选择

    在阅读中,选择一本合适的词典非常重要。选择词典,首选英英词典。现在的学生,估计到了高中阶段,英语水平就足够可以读一些英英词典了。记得我在初三暑假读到一期《英语画刊》的扉页刊登了外语界一位老先生写的给英语学习者的3点建议,其中一条就是“尽快学会使用英英词典”,当时并未在意。直到大学,真正使用了英英词典,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读了英英词典里的英文解释,就会感到那个汉语意思的单薄和片面,只有英文解释是对这个词的全面释义,而汉语意思是经过加工后的归纳总结,是为了将语言简化而寻找的对应概念。在最先了解一个词的意义前,一定不要看汉语意思,而应该先读英文释义。在读完英文释义仍不能准确判断其汉语对应词汇后再翻看汉语意思。

    初级阶段,建议选择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这本词典一大特点就是英文释义用词简单,符合初学者的水平。而且很多词都配有图片,帮助理解。这本词典还有很多用法方面的说明,对于初学者也大有帮助。纸质的词典一大劣势就是例句不多,但是在配套的光盘版词典中弥补了。装入光盘版词典,每个词还有Example Bank,里面补充了很多例句,这些例句不是词典编纂者的造句,而是从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中寻找的真实语料。

    大学在图书馆精读报刊杂志时,我就选择了图书馆里的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最开始选择这本词典有点好奇的因素,因为这本词典自己没有,我想换一本词典体验一下。但是体验了一次,我就喜欢上这本词典,因为每个词的释义它都比Longman更全面,这在报刊杂志阅读中帮了很大的忙。因为报刊杂志很多词的意义都不是平常的常用意义,有的还是比较生僻的意义,兰登书屋的这本词典当时在帮助我读这些文章时就起了大作用。

    所以使用词典应该根据自己的英语学习阶段灵活选择,基本的原则还是英英词典为先。


    英语阅读路漫漫! 直到今天,我的英语阅读经历已近30年,教授英语阅读13年,仍然对英语阅读怀有敬畏。英语阅读,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对语言文化的感知,对大千世界的探索,对人类灵魂的思索。英语阅读,给我们打开一扇新的窗口,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如果你对世界、对人生有足够的好奇心,学好英语,从阅读开始,迎接一个新的旅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英语阅读之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qbk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