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练字&书法
关于沙孟海之《近三百年的书学》

关于沙孟海之《近三百年的书学》

作者: 5a55fe86856d | 来源:发表于2016-12-07 09:38 被阅读561次

最早接触沙孟海是因为看到杂志上的一段话:“一笔有一笔之法,一字有一字之法。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起止得宜,则画无不美;结构有道,则字无不佳。”看完觉得颇为有理,便买了沙孟海学书的自传,获益匪浅,后发现诸多杂志刊物推荐他的《近三百年的书学》,于是才下载来看看。本文就简单谈概括这篇文章,也算做个记录,以免日后忘了。(括号内多为个人建议)

一、 前文

这部分主要说说书学起源,毕竟书学是中国最早设科的一种艺术,为六艺之一。可是本文只讨论近代一小部分,因为古代书学已经够详备,所以单从明思宗崇祯元年(公元1628)开始说起,往后三百年。

此外,作者还在前文阐述了为何清代书学兴盛的原因:其一是清代学者取法的门类理应比前人更广阔。其二是嘉道之后,碑学逐渐兴起,故书学派别比前朝繁复。

二、书学作家年表

本部分主要是年表,就不多说了,其中提到两本书,一本是张怀瓘的《书断》,还有一本是包世臣的《国朝书品》,而包世臣也是仿张怀瓘的《书断》旧例,编成的《国朝书品》,品评的时间也比较短。三、帖学—以晋唐行草小楷为主

帖学,又名古学;碑学,也称今学。宋元以来,帖学家居多,主要为两派:一派守着二王遗法;另一派则在二王之外,另辟蹊径!

A:在二王范围内活动的

1、董其昌

董其昌远法李邕,近学米芾。明末书家,邢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并称。

可惜董其昌的字造就不高,但他后运好,作品为康熙酷爱,所以对他的评价多数言过其实,他的字笔力怯弱,康有为说他:“然局促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

张瑞图等人造诣其实并不在董其昌之下,名望却不及他,可见艺术与名望真的是无法相提并论。

2、王铎

王铎可以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他取法二王,但矫正了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代表作是《擬山园帖》。

可惜的是,王铎最后失身于满清,虽然他书法造诣颇深,但也因此降低了他的书法价值。(可见古人还是颇为重视人品的,记得宋四家中的“蔡”原先是“蔡京”,但因其人品奸恶,换成了“蔡襄”,但论艺术天分,还是蔡京来得好,这也可以看出,艺术天分也与人品无关,只是古人把书品放在人品之后而已)

3、姜宸英

作为江南三布衣之一,姜宸英的字其实也颇负盛名(虽然我真心没怎么看过)。姜字属于秀润一派,但他最精妙之处在于:以自己性情合古人神理。其实这句话也是书学的奥旨之一,望诸君慢慢在学习中领会。

4、张照

张照是学董其昌出身的,但他写得更加放纵,一副剑拔弩张的状态,一来免得与人雷同(毕竟学董字的人多且写得浮薄),二来他的个性也确实如此罢了。

而他的大字学的是颜真卿的《高身》,虽非高美,但也别开一种境界。清初的帖学家,张照和刘墉都负盛名,二者程度相当,但刘墉名声更大,可能与他的官职也有关系。特别要说的是,张照的代表作《玉虹鉴真》,可谓是近代数一数二的法帖。

5、刘墉

刘墉的名声前面就说过是因为其名位而抬高,他的大字学的是颜体,寻常书翰,也就得了苏轼的厚味,很少有晋人的意度,很多人觉得他“集帖学之成”确实言过其实。包世臣评价其:"少习香光,壮迁坡老",少年时候就没走正确的路子,除非是名父之子或者名师弟子,壮年也不过迁到了宋人,再加上董其昌的底子,很难改造。

刘墉行楷不及董其昌,但他可以写大字,这点胜过董书。董其昌用墨枯瘠,刘墉则丰肥。所以有人嘲笑刘的字是“墨猪”。(补充一下,今人学颜不佳者,亦有墨猪之病)

同一时期还有王文治、梁同书,三人都从董字出来,写得好的时候,确实潇洒灵逸,但不是书学上乘。

6、姚鼐

姚鼐的书名被他的文名掩盖了,虽然二者成就相当,但包世臣的《国朝书品》把他的作品列在“妙品”下,而所谓的“神品”,只有邓石如一人,确实也颇有道理,邓石如毕竟集多才与一身,但它书法的功力与他的早年经历还是离不开的。

姚鼐学书从元朝倪瓒而上规晋唐,回避了赵董派柔润的习气,多了坚苍的骨气,颇有林下风,完全不同于刘墉丰腴厚润的庙堂气。

清人学倪瓒的还有恽(恽,衣论切)格,他用绘画中花卉笔意来写字,但意境却不是很稳定。沙孟海前辈认为细画软笔要有骨干,他首推褚遂良,而后倪瓒、姚鼐,最后恽格。

7、翁方纲

翁方纲终身欧虞,他的用笔,完全来于大欧的《化度寺碑》,布白则来源于虞世南的《孔祭酒碑》,也取法钟王的《洛神赋》,,用王澍的方法去学晋唐人的作品。

他这个时代,金石盛行,而翁方纲也是这方面的大鉴赏家,自然也兼写秦篆汉隶,可惜没什么成绩。幸运的是邓石如当时还未成名,他在北京也就成了“书坛盟主”了。

8、梅调鼎

此人名誉不大(我从没听过这人),主要是上海宁波的人知道他。作为隐士,梅调鼎性情古怪,不随意给人写字,作品流传自然也少。但他作品价值,怕是清代260年中也没有如此高逸的境界。

他的书法虽以二王为主,旁的也是无所不写。他对于《王圣教》功夫最深,汇帖里面的另简短扎流露出古人的真意,风格与初唐太宗的《温泉铭》很相似。

B、于二王以外另辟一条路径的

1、黄道周

明季书家,只有黄道周可以夺王铎之席。郑枃的《书法流传图》指出,羊欣、王僧虔以下书家多数是王羲之一本相传,而王羲之直接受自卫家,间接学钟繇。

而黄道周远师钟繇参入索靖草法,波磔多,停蓄少,方笔多,圆笔少。所以他的真书如断崖峭壁,土花斑驳,草书则如急湍下流,被咽危石,这些是前人所不及的。

2、倪元璐

他与黄道周志同道合,眀亡二人殉国而死。倪元璐的字有色泽和锋稜,与黄道周风格相似,二人精通字画,黄道周字功胜过画功,倪元璐反之。

倪元璐、黄道周、王铎关系甚好,同年进士,可惜后来王铎与他们分做两路,正如他们的人生一样,他们的书体也是截然两路。

3、沈曾植

沈曾植原先学习包世臣、吴熙载,但晚年取法黄道周、倪元璐,功夫依旧用到钟繇、索靖一辈子身上去,变态较多,专用方笔,翻覆盘旋,奇趣横生。

四、碑学————以魏碑为主

阮元算是最先提倡碑学的,包世臣、康有为继之,写北碑的,可分为方笔圆笔两种:

A 写方笔的

1、邓石如

他生平用力于篆隶最深,他用作隶的方法作真书,真书的造就,比隶书稍逊一步,他的真书全法六朝碑,而且他有很深的汉碑功底,学六朝毫不费劲。

前面有提到他小时候出生寒门,靠写字,刻印谋生,因此他以小篆入印,强调笔意,书法篆刻可谓是相辅相成。

2、包世臣

他的《述书》一文有他自己的学程!他学字取法邓石如,潜心北碑,用笔方面颇为讲究,比邓石如更方,也许是学习龙门的结果,但也会因小失大,过分纠结区区点画,把大的条件忘了!

3、赵之谦

他可以把森严方朴的北碑,用宛转流丽的笔子行所无事地写出来!他也取法邓石如,但偏优美,拙的气味少,巧的成份多。

4、李瑞清

他主要学习北碑,早年写颜、柳、山谷,学得不错,后来喜用颤笔写微碑。他发现当时写北碑的,不是入赵(之谦),就是入陶(濬宣),而他用蔡邕的涩笔,去矫正他们,结果涩得过分了,就成了颤了!

B 写圆笔的

1、张裕钊

他的用笔浑刚,取法六朝,不着痕迹。他有六朝团结镇重的优点,却没有开张跌宕的本领。

他的笔法,中笔必折,外墨必连,转必提顿,以方为圆,落必含蓄,以圆为方。可惜书法除了用笔之外,还大有事在,他学《猛龙》,结构却太平易,不险峻,体势的确不是北碑。

2、康有为

他有意提倡碑学,对《石门铭》得力最深,他的大字,意量宽博,但其姿态,纯从王远得来,也有一些颜字的痕迹。他的笔中有邓石如、张裕钊、伊秉绶的韵味,画必平长,转折多圆,潇洒自然,不夹入人间烟火气。

五、篆书

1、钱坫(坫,地电切)

钱坫是九钱之一,世代研究经小学的。他对于篆书的功夫比洪孙更深。他远法二李(李斯、李阳冰),他和邓石如同时,他常批评邓石如篆书笔画的错误,说邓石如不懂六书,邓石如确实没有小学的根基,但是小学和书学终究两回事,这样也有些苛刻。

2、邓石如

邓石如的篆书,比他别的书体都要好,他把过去几百年的作篆方法完全推翻,另用一种凝练舒畅之笔写之,蔚然自成一家面目。

邓石如从汉碑篆额得到启发,隶笔为篆。多数人学习秦篆只注意中锋用笔,写得吃力。邓石如开个方便之门,给后来的学者很大的影响。

3、吴大澂

他将金石之学当作自己的本业。他的篆书,用笔也是邓法,比较直率,结构规矩,七平八稳。总体来说,吴大澂(澂,车萌切)的篆书功力有余,而逸气实在不足,但和赵之谦相比较,那末严妆冶态,风范两样。

4、杨沂孙

他用轻描淡扫的笔子来写篆字,他精通籀书篆书,有时候还将二者夹杂写。

话说自邓石如后,学杨沂孙的人多了起来,但其实,他的字不适合学,学到后来,更其靡弱了。

5、吴俊卿

昌硕先生专写《石鼓》,他的用笔,也用邓法,凝练遒劲。

且说赵之谦作篆的新意,以侧媚取势,故无当大雅,而吴老则避免了这些,把三代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揉杂其间,比赵之谦高明多了。

吴老出名后,学习的人多了,但是大家所学的只是吴字的一种,而我们看到的吴字件件各异,可见前辈的魄力之大。

六、隶书

1、郑簠(簠,夫楚切)

他的隶书,带用草法,写得最洒脱。他之所以这样大胆而不至于“泛驾”,全靠他的襟抱和学问做背景,他家所藏古碑有四厨之多,他也几乎无所不临。(其实临帖确实要如此,集百家之长于一家,才是专家之路,但是前提是要写名帖哦)

有一个叫万经的人,学郑簠学的很像,但是学得死板。所谓“学我者死,似我者俗”,这话送给万经不错。

2、朱彝尊

他的字是有逸气的,但他的方法不对,用欧体的底子把字形压扁,填上几笔波磔。学唐以后的的隶碑,没有汉人的气息。(所以说,取法乎上,学得字帖要远,才能有高古气。)

3、桂馥

他是位小学家,隶书写得很方整,也较为平实雄厚,逸气少一些,但汉碑的气味比较重。他主要学习的是《华山》这一派。

一个叫钱泳的,年辈比他后些,但他把汉隶台阁化了,就显得呆板了。

4、金农

近代书家,金农是最特别的。他的用笔又方又扁,叫做“漆书”,谁都指不出他的师承。

他的隶书,横画粗阔,一竖都很细小,字的全形很美,处处和别人家不同,他有独创精神,学问也好,无论字与画,都有一种不可掩的逸气在里面。

5、伊秉绶

康有为说伊秉绶集分书之成,说的不错,他的作品,五体不佳,一落笔就和别人家分出仙凡的界限来。

他的隶书,早年和桂馥同一路子,后来他有了独到之见,便把当时板滞的习气完全改除,开条清空高邈的路出来。

写字的布白,有一个字以内的布白,有字与字之间的布白,还有整行乃至整幅的布白,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小九宫”和“大九宫”。

别人写隶书,一个字一个字如算珠,与“馆阁体”无异,而伊秉绶的字,即使有方格,也依旧写得很错落。(可见求变才是学习的不变法门。)

6、何绍基

何绍基各体中,隶书第一,真书其次,真书主要是写得太熟,应酬多就会无意间把通俗成分放进去,反而把古意散失了。相反,他的隶书少于应酬,不至于熟。

他的隶书有一缕真气,用笔灵空,极洒脱,看似潦草,但并无丝毫苟且。他的《张迁碑》功夫最深,虽然何绍基隶书境界不如伊秉绶,但在隶书大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七、颜学

把颜字别开一门,是沙孟海前辈的“杜撰”,颜真卿雄伟深厚的精神,全从汉碑得来,用笔方法是把钟繇参入隶书中,换句话说,就是用隶书的方法来写真书。他的字体不好说南北派和碑帖派,姑且另辟一门。

1、刘墉

他是帖学大家,大字学颜体写的很出神。但颜体如此森严,被他写成和宛的风格,刘墉结构很遒媚,另有一种意趣,可后世学习刘墉的,只知道他丰腴的笔子和宽绰的态度,却没领会他结构上的错落和婀娜。

2、钱沣

他写颜体最逼肖,颜碑面目很多,有骨子,寻常学颜字的,只知聚,不知散,只知含,不知拓,而他能散能拓。

刘熙载说:“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俗书反是。”颜体字形宽廓,空白多,神密,这也就是颜真卿所谓的“密谓疏”,钱沣最能体现这个“奥旨。

3、伊秉绶

他用颜真卿的楷法写隶书,同样,他也用隶书的方法写颜字。

写字贵在懂得变,特别是魏碑,结体之妙,在于善变。可惜的是,唐以后的碑,只有颜真卿变化最多,而历来学颜体的只有伊秉绶最解此意。(我当初建议初学者学习欧体,是因为欧体变化少好入门,但如今我觉得在基本入门后,是可以试试颜体,若是以魏碑入门的话,就不必了)

伊秉绶无论临哪家字,都有“我”的存在,也有颜的骨气,此外还有《弔比干文》的痕迹,成分也占的不少。

4、张廷济

他是金石家,学过的碑帖自然不少,然而得力处,只在颜真卿。他的真书,外密中疏,又苍老,又生辣,便知道是学《多宝塔》和《东方画赞》。

他的行书,一行中忽大忽小,笔画忽粗忽细,而且大小粗细的“比”,足足有一比二甚至一比三的质量。

5、何绍基

他写颜字最出名,可惜太熟。他偏爱南北碑,隶书的功夫比别人来得深,他的字有一种翩翩欲仙的姿态,他的执笔用翻腕法,运笔有空虚洒脱的神情,和他的隶字相同。

6、翁同酥

他出世晚,所以可以兼收众长,特别是用钱沣的方法,有时还参入一些北碑的体势,把颜字和北碑打通了,这是老翁的特色。他的小字。神韵像苏轼,用笔肥厚却不俗气,而翁相国的尺牍,有晋宋人风,再加上一重书法精美,所以更有价值了。

八、结束语

书为心画,任何人写出来的字都酷肖其人。此外,某一时代某一处所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状态怎么样,它们所产生的文艺便怎么样,各方面都有牵连,逃不过识者的慧眼,所以说,艺术是有国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东西。

在碑帖临习中,学书者死守一块碑天天临写,只求类似而不知变通,结果不是漆工就是泥匠,有什么价值呢?

上述碑学诸家,虽然和帖学家并列,但如果比起造诣程度,总要请帖学家坐第一把交椅,如今写碑的比写帖的多,不知将来谁是健者?

(本篇基本如此了,打字好累,然后说下,临帖是学习的必经之路,你可以说你想把字学成什么风格,但是基础很重要。我学习这么久,还是不能把楷书扔掉。我知道很多人喜欢行书,喜欢草书,或者喜欢瘦金这类有个性的字体,但是你要有一种能力,就是塑造字型的能力,把你所想用线条表现出来,如果没这些能力,一切都是空想,就算写出来,也是鬼画符,所以初学者先临帖,对临,然后背临,然后意临,先入帖,然后出帖,总会有所收获,剩下的以后再说。)

相关文章

  • 关于沙孟海之《近三百年的书学》

    最早接触沙孟海是因为看到杂志上的一段话:“一笔有一笔之法,一字有一字之法。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起止...

  • 2022-04-26

    沙孟海简介 沙孟海,名文若,字孟海,宁波人。中国民主同盟会员,西泠印社社长。曾随吴昌硕学...

  • 2022-04-23

    沙孟海书法

  • 2022-04-26

    沙孟海其人其书 沙孟海曾就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长,并随吴昌硕学习篆刻。他...

  • 沙孟海书法大观

    沙孟海(1900-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鄞县沙村人。出生于名医书香之家,幼承庭训,早...

  • 《我的书法认识》讲座笔记整理

    5月27日晚,沙孟海书学院院长——钱丁盛老师的书法讲座《我的书法认识》。有些东西理论性很强,小末依据自己的理解,简...

  • 读 《 印 学 史 》

    学刻印,老师推荐了一本沙孟海先生的《印学史》。沙孟海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

  • 2022-06-28

    沙孟海书法:气象辉宏,意境博大,传统功力深厚……

  • 2022-06-28

    沙孟海书法:(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气象博大,意境辉宏……

  • 沙孟海先生故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沙孟海之《近三百年的书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qjd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