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那会儿,我读高二,在准备期末考试的紧张学习中,那个时候妈妈暂时不需要工作,赋闲在家,每天中午会到学校给我送饭,我们俩一起坐在学校西门口的一排树下面边吃边聊。大概是比较闲的时候就会特别关注各种大事件吧, 她会经常跟我分享最近国内外发生的大事,相互交流观点。
我记得有一天她跟我说有一驾美国的飞机在河面上迫降了,机长是个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整架飞机无一人伤亡,是个英雄创造奇迹的故事。
由于当时信息极度闭塞,我对绝大多数新闻事件的认知都来自于妈妈的转述,没有看过任何相关报道,甚至没有看过图片,所以我一直都以为在水面上迫降是一个很安全的选择,自认为水面相对比较柔和,能承载很大的缓冲力,并且还自以为是的觉得哈德逊河跟那架飞机是差不多宽度的,就像滑翔在机场跑道那样恰如其分。这一点我实在看到《萨利机长》的海报时才明白自己的想法有多傻。
所以我对《萨利机长》这个故事投入了很强烈的代入感,因为真实事件的魅力不光是故事本身,对于与我们同时代发生的故事来说,往往还蕴含了故事发生时自己的心境,这种心境甚至可以是与故事本身无关的。
故事发生时我处于信息最闭塞的高中时代,没有电视电影,没有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我与外界的接触渠道居然只是午餐时与妈妈的聊天,多有趣。我常常想如果在自己的学生时代就有现在的这些只能设备,有iPhone、WiFi和Kindle,我所接触到的信息量是不是会完全不同,那被塑造出来的人格、理想、看待世界的角度是不是也会不一样?
我觉得让观众产生与自身关联甚密却又和事件本身无关的奇怪联想也是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一大魅力。从《深海浩劫》到《血战钢锯岭》再到《萨利机长》,最近的电影都喜欢在影片最后加上真人访谈纪录片,不知道是什么毛病,导演是有多没自信证明自己拍的内容的真实性非要搞个真人出来向观众证明下。强行证明真实真的是件蛮无聊的事儿,其实真实有很多的呈现和带入方式,越个体的才越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