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资治通鉴》937:对上以忠,对中以信,对下以智

《资治通鉴》937:对上以忠,对中以信,对下以智

作者: 花言大帅 | 来源:发表于2025-01-15 23:56 被阅读0次

学习内容:

裴行俭智平西州,单于都护府叛乱

太子李贤被废,英王李哲被立为新太子

【原文】

调露元年(己卯、679)

春,正月,己酉,上幸东都。

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制度壮丽。上阳宫临洛水,为长廊亘一里。宫成,上移御之。侍御史狄仁杰劾奏弘机导上为奢泰,弘机坐免官。

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

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

庚戌,右仆射、太子宾客道恭公戴至德薨。

二月,壬戌,吐蕃赞普卒,子器弩悉弄立,生八年矣。时器弩悉弄与其舅麴萨若诣羊同发兵,有弟生六年,在论钦陵军中。国人畏钦陵之强,欲立之,钦陵不可,与萨若共立器弩悉弄。

上闻赞普卒,嗣主未定,命裴行俭乘间图之。行俭曰:“钦陵为政,大臣辑睦,未可图也。”乃止。

夏,四月,辛酉,郝处俊为侍中。

偃师人明崇俨,以符咒幻术为上及天后所重,官至正谏大夫。五月,壬午,崇俨为盗所杀,求贼,竟不得。赠崇俨侍中。

丙戌,命太子监国。太子处事明审,时人称之。

戊戌,作紫桂宫于渑池之西。

六月,辛亥,赦天下,改元。

初,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其别帅李遮匐与吐蕃连和,侵逼安西,朝议欲发兵讨之。

吏部侍郎裴行俭曰:“吐蕃为寇,审礼覆没,干戈未息,岂可复出师西方?今波斯王卒,其子泥洹师为质在京师,宜遣使者送归国,道过二虏,以便宜取之,可不血刃而擒也。”

上从之,命行俭册立波斯王,仍为安抚大食使。行俭奏肃州刺史王方翼以为己副,仍令检校安西都护。

秋,七月,己卯朔,诏以今年冬至有事于嵩山。

初,裴行俭尝为西州长史,及奉使过西州,吏人郊迎,行俭悉召其豪杰子弟千余人自随,且扬言天时方热,未可涉远,须稍凉乃西上。

阿史那都支觇知之,遂不设备。行俭徐召四镇诸胡酋长谓曰:“昔在西州,纵猎甚乐,今欲寻旧赏,谁能从吾猎者?”诸胡子弟争请从行,近得万人。

行俭阳为畋猎,校勒部伍,数日,遂倍道西进。去都支部落十余里,先遣都支所亲问其安否,外示闲暇,似非讨袭,续使人促召相见。

都支先与李遮匐约,秋中拒汉使,猝闻军至,计无所出,帅其子弟迎谒,遂擒之。因传其契箭,悉召诸部酋长,执送碎叶城。

简其精骑,轻赉,昼夜进掩遮匐,途中,获都支还使与遮匐使者同来。行俭释遮匐使者,使先往谕遮匐以都支已就擒,遮匐亦降。于是囚都支、遮匐以归,遣波斯王自还其国,留王方翼于安西,使筑碎叶城。

冬,十月,单于大都护府突厥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俱反,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酋长皆叛应之,众数十万。

遣鸿胪卿单于大都护府长史萧嗣业、左领军卫将军花大智、右千牛卫将军李景嘉等将兵讨之。嗣业等先战屡捷,因不设备。

会大雪,突厥夜袭其营,嗣业狼狈拔营走,众遂大乱,为虏所败,死者不可胜数。大智、景嘉引步兵且行且战,得入单于都护府。嗣业减死,流桂州,大智、景嘉并免官。

突厥寇定州,刺史霍王元轨命开门偃旗,虏疑有伏,惧而宵遁。州人李嘉运与虏通谋,事泄,上令元轨穷其党与,元轨曰:“强寇在境,人心不安,若多所逮系,是驱之使叛也。”乃独杀嘉运,余无所问,因自劾违制。

上览表大喜,谓使者曰:“朕亦悔之,向无王,失定州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上多密敕问之。

壬子,遣左金吾卫将军曹怀舜屯井陉,右武卫将军崔献屯龙门,以备突厥。突厥扇诱奚、契丹侵掠营州,都督周道务遣户曹始平唐休璟将兵击破之。

庚申,诏以突厥背诞,罢封嵩山。

癸亥,吐蕃文成公主遣其大臣论塞调傍来告丧,并请和亲,上遣郎将宋令文诣吐蕃会赞普之葬。

十一月,戊寅朔,以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高智周为御史大夫,罢知政事。

癸未,上宴裴行俭,谓之曰:“卿有文武兼资,今授卿二职。”乃除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甲辰,以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将兵十八万,并西军检校丰州都督程务挺、东军幽州都督李文暕总三十余万以讨突厥,并受行检节度。务挺,名振之子也。

永隆元年(庚辰、680)

春,二月,癸丑,上幸汝州之温汤。戊午,幸嵩山处士三原田游岩所居。己未,幸道士宗城潘师正所居,上及天后、太子皆拜之。乙丑,还东都。

三月,裴行俭大破突厥于黑山,擒其酋长奉职,可汗泥熟匐为其下所杀,以其首来降。

初,行俭行至朔川,谓其下曰:“用兵之道,抚士贵诚,制敌尚诈。前日萧嗣业粮运为突厥所掠,士卒冻馁,故败。今突厥必复为此谋,宜有以诈之。”

乃诈为粮车三百乘,每车伏壮士五人,各持陌刀、劲弩,以羸兵数百为之援,且伏精兵于险要以待之。

虏果至,羸兵弃车散走。虏驱车就水草,解鞍牧马,欲取粮,壮士自车中跃出,击之,虏惊走,复为伏兵所邀,杀获殆尽,自是粮运行者,虏莫敢进。

军至单于府北,抵暮,下营,掘堑已周,行俭遽命移就高冈。诸将皆言士卒已安堵,不可复动,行俭不从,趣使移。

是夜,风雨暴至,前所营地,水深丈余。诸将惊服,问其故,行俭笑曰:“自今但从我命,不必问其所由知也。”

奉职既就擒,余党走保狼山。诏户部尚书崔知悌驰传诣定襄宣慰将士,且区处余寇,行俭引军还。

夏,四月,乙丑,上幸紫桂宫。

戊辰,黄门侍郎闻喜裴炎、崔知温、中书侍郎京兆王德真并同中书门下三品。知温,知悌之弟也。

秋,七月,吐蕃寇河源,左武卫将军黑齿常之击却之。擢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常之以河源冲要,欲加兵戍之,而转输险远,乃广置烽戍七十余所,开屯田五千余顷,岁收五百余万石,由是战守有备焉。

先是,剑南募兵于茂州西南筑安戎城,以断吐蕃通蛮之路。吐蕃以生羌为乡导,攻陷其城,以兵据之,由是西洱诸蛮皆降于吐蕃。

吐蕃尽据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松、茂、嶲等州,南邻天竺,西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比。

丙申,郑州刺史江王元祥薨。

突厥余众围雲州,代州都督窦怀悊、右领军中郎将程务挺将兵击破之。

八月,丁未,上还东都。

中书令、检校鄯州都督李敬玄,军既败,屡称疾请还,上许之。既至,无疾,诣中书视事。上怒,丁巳,贬衡州刺史。

太子贤闻宫中窃议,以贤为天后姊韩国夫人所生,内自疑惧。明崇俨以厌胜之术为天后所信,尝密称“太子不堪承继,英王貌类太宗”,又言“相王相最贵”。

天后尝命北门学士撰《少阳正範》及《孝子传》以赐太子,又数作书诮让之,太子愈不自安。

及崇俨死,贼不得,天后疑太子所为。太子颇好声色,与户奴赵道生等狎昵,多赐之金帛,司议郎韦承庆上书谏,不听。

天后使人告其事。诏薛元超、裴炎与御史大夫高智周等杂鞫之,于东宫马坊搜得皂甲数百领,以为反具,道生又款称太子使道生杀崇俨。

上素爱太子,迟回欲宥之,天后曰:“为人子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何可赦也!”

甲子,废太子贤为庶人,遣右监门中郎将令狐智通等送贤诣京师,幽于别所,党与皆伏诛,乃焚其甲于天津桥南以示士民。承庆,思谦之子也。

乙丑,立左卫大将军、雍州牧英王哲为皇太子,改元,赦天下。

太子洗马刘讷言尝撰《(诽谐集》以献贤,贤败,搜得之,上怒曰:“以‘六经’教人,犹恐不化,乃进诽谐鄙说,岂辅导之义邪!”流讷言于振州。

左卫将军高真行之子政为太子典膳丞,事与贤连,上以付其父,使自训责。政入门,真行以佩刀刺其喉,真行兄户部侍郎审行又刺其腹,真行兄子琁断其首,弃之道中。上闻之,不悦,贬真行为睦州刺史,审行为渝州刺史。真行,士廉之子也。

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张大安坐阿附太子,左迁普州刺史。其余宫僚,上皆释其罪,使复位,左庶子薛元超等皆舞蹈拜恩,右庶子李义琰独引咎涕泣,时论美之。

九月,甲申,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王德真为相王府长史,罢政事。

冬,十月,壬寅,苏州刺史曹王明、沂州刺史嗣蒋王炜,皆坐故太子贤之党,明降封零陵郡王,黔州安置;炜除名,道州安置。

丙午,文成公主薨于吐蕃。

己酉,车驾西还。

十一月,壬申朔,日有食之。

【原文华译】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

1 春,正月二十八日,高宗前往东都。

司农卿韦弘机建造宿羽宫、高山宫、上阳宫等宫,制度壮丽。上阳宫濒临洛水,长廊横亘一里。宫成,高宗移入居住。侍御史狄仁杰上奏弹劾韦弘机诱导高宗奢侈,韦弘机因此被免官。

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大臣们都畏惧他。狄仁杰上奏弹劾他作奸犯科,请交付法司,高宗特别原谅他,

狄仁杰说:“国家虽然缺乏英才,也不缺王本立这种人!陛下为何爱惜一个罪犯,而破坏王法。如果一定要枉法赦免王本立,请把我流放于无人之境,作为对忠贞之士的警诫!”王本立竟因此被定罪,由此朝廷肃然。

2 正月二十九日,右仆射、太子宾客、道恭公戴至德薨逝。

3 二月十一日,吐蕃赞普去世,儿子器弩悉弄即位,时年八岁。当时器弩悉弄与舅舅麹萨若到羊同征发军队,他有一个六岁的弟弟,在论钦陵军中。国人畏惧论钦陵强大,想要立弟弟,论钦陵认为不可,与麹萨若共同拥立器弩悉弄。

高宗听闻赞普去世,嗣主未定,命裴行俭乘间图谋吐蕃。裴行俭说:“论钦陵执政,大臣和睦,不可图谋。”于是停止。

4 夏,四月十二日,任命郝处俊为侍中。

5 偃师人明崇俨,以符咒、法术、幻术为高宗及天后器重,官至正谏大夫。五月三日,明崇俨为盗所杀,缉拿凶手,竟没有抓到。追赠崇俨为侍中。

6 五月七日,命太子监国。太子处事明察精细,时人都称道他。

7 五月九日,在渑池之西建造紫桂宫。

8 六月三日,赦天下,改年号为调露。

9 当初,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其别帅李遮匐与吐蕃联合,侵逼安西,朝议欲发兵讨伐。

吏部侍郎裴行俭说:“吐蕃为寇,刘审礼覆没,干戈未息,岂可再出师西方!如今波斯王去世,他的儿子泥洹师在京师做人质,应该派使者护送他回国,途中经过两个蛮夷部落时,乘便攻取,可以兵不血刃而将他们生擒。”

高宗听从,命裴行俭担任使节,前往册立波斯王,并兼任安抚大食使。裴行俭上奏,让肃州刺史王方翼做自己的副手,并兼任检校安西都护。

10 秋,七月一日,皇帝下诏,今年冬至封嵩山。

11 当初,裴行俭担任西州长史,现在作为钦差大臣,经过西州,吏人郊迎,裴行俭召集西州全部豪杰子弟一千余人跟随自己,并且扬言说天气太热,不可远行,须等稍凉再西上。阿史那都支收到情报,于是不设防备。

裴行俭徐徐召集四镇诸胡酋长,对他们说:“当年在西州,我们一起打猎,非常快乐,如今想要重温旧情,谁能跟我去打猎?”诸胡子弟争请从行,得到将近一万人。

裴行俭假装准备打猎,校勒部伍,数日之后,倍道西进。离都支部落还有十余里,先派都支所亲信的人前往向他问候平安,以表示闲暇安逸,似乎没有讨伐袭击的意思,又连续派人去催促他来相见。都支之前与李遮匐约定,到中秋开始拒绝唐使,如今唐军突然逼近,无计可施,率其子弟迎谒,于是被生擒。

然后,用他的令箭召集诸部全部酋长,逮捕押送碎叶城。遴选精锐骑兵,轻装急进,昼夜进军掩袭李遮匐。途中,又俘获都支返还的使者与陪同他回来的李遮匐使者;裴行俭释放李遮匐使者,让他先回去告知李遮匐,都支已经就擒,李遮匐于是也投降。

裴行俭囚禁都支、李遮匐,带回京师,遣送波斯王回国,留王方翼于安西,让他修筑碎叶城。

12 冬,十月,单于大都护府、突厥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都反叛,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酋长都叛变响应,有部众数十万。

朝廷派鸿胪卿、单于大都护府长史萧嗣业、右领军卫将军花大智、右千牛卫将军李景嘉等将兵讨伐。萧嗣业等先战屡捷,于是不设防备,

赶上天降大雪,突厥夜袭其营,萧嗣业狼狈拔营逃走,部众于是大乱,被叛军击败,死者不可胜数。花大智、李景嘉引步兵且行且战,勉强撤回单于都护府。萧嗣业减免死罪,流放桂州;花大智、李景嘉都被免官。

突厥入寇定州,刺史、霍王李元轨命令大开城门,收起旗帜,突厥人怀疑有埋伏,恐惧,连夜逃遁。州人李嘉运与突厥人通谋,事情泄露,高宗令李元轨穷治其党羽,

李元轨说:“强寇在境,人心不安。如果大肆逮捕,反而驱使他们叛变。”于是只杀李嘉运,其余一概不问,然后上书弹劾自己违抗皇帝命令。

高宗览表大喜,对使者说:“朕也后悔了,如果不是霍王,定州已经丢失了。”从此朝廷有大事,高宗多密敕问他意见。

13 十月五日,派左金吾卫将军曹怀舜屯驻井陉。右武卫将军崔献屯驻龙门,以防备突厥。突厥煽动引诱奚部落、契丹侵掠营州,都督周道务派户曹、始平人唐休璟将兵将他们击破。

14 十月十三日,皇帝下诏,因为突厥叛乱,取消封嵩山计划。

15 十月十六日,吐蕃文成公主派大臣论塞调傍前来告丧,并请和亲,高宗派郎将宋令文到吐蕃出席赞普葬礼。

16 十一月一日,任命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高智周为御史大夫,撤销知政事职务。

17 十一月六日,高宗宴请裴行俭,对他说:“你有文武全才,现在授给你两个官职。”于是任命裴行俭为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十一月二十七日,任命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将兵十八万,会同西军检校、丰州都督程务挺、东军幽州都督李文暕,总共三十余万人以讨伐突厥,都受裴行俭节度。程务挺,是程名振之子。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

18 春,二月八日,高宗前往汝州温泉;二月十三日,前往嵩山隐士、三原人田游岩家里;二月十四日,前往道士、宗城人潘师正居所,高宗及天后、太子都向他下拜。二月二十日,返还东都。

19三月,裴行俭大破突厥于黑山,生擒其酋长奉职,可汗泥熟匐为部下所杀,部下带着他的首级来投降。

当初,裴行俭行军到朔州,对他的部下说:“用兵之道,抚慰士卒贵在诚,制服敌人则靠诈。之前萧嗣业粮运被突厥抢掠,士卒冻饿,所以失败。这次突厥必定还是出这招,我们不妨使诈。”

于是诈为粮车三百乘,每车埋伏壮士五人,各持大刀、劲弩,以羸兵数百人护送,并埋伏精兵于险要之处等待。

敌人果然来劫粮,羸兵弃车散走。敌人把车拉到有水草处,解鞍牧马,准备取粮,壮士从车中跃出,攻击,敌人惊走,又被伏兵邀击,几乎全部被杀光和被俘,从此粮草运输,敌人都不敢靠近。

大军到了单于府北,天色已晚,安营下寨,周围壕沟已挖掘完毕,裴行俭突然下令移营到高处;诸将都说士卒们已经安顿好了,不可再动,裴行俭不听,催促赶快移营。

当夜,风雨暴至,之前的营地被淹,水深一丈多。诸将惊服,问他缘故,裴行俭笑道:“以后你们只管听我命令,不必问原因。”

阿史德奉职既就擒,余党退守狼山。皇帝下诏,命户部尚书崔知悌乘驿马车到定襄慰劳将士,并处理善后事宜,裴行俭引军班师。

20  夏,四月二十一日,高宗前往紫桂宫。

21 四月二十四日,黄门侍郎闻喜人裴炎、崔知温、中书侍郎京兆人王德真一同擢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崔知温,是崔知悌的弟弟。

22 秋,七月,吐蕃入寇河源,被左武卫将军黑齿常之击退。朝廷擢升黑齿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认为河源是军事要冲,想要加兵戍防,但是运输道路险远,于是广置烽火台哨所七十余座,开屯田五千余顷,每年可收获粮食五百余万石,由此战守有备。

之前,剑南道在茂州招募士兵,在西南方修筑安戎城,以切断吐蕃与西南蛮夷交通的道路。吐蕃以生羌为向导,攻陷安戎城,留兵据守,由是西洱诸蛮都投降吐蕃。

吐蕃占据羊同、党项及诸羌全部地方,东接凉州、松州、茂州、巂州等州;南邻天竺,向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一万余里,诸胡人国家,没有一国能与吐蕃相比。

23 七月二十四日,郑州刺史、江王李元祥薨逝。

24 突厥余众包围云州,代州都督窦怀悊、右领军中郎将程务挺领兵将来犯之敌击破。

25 八月五日,高宗返还东都。

26 中书令、检校鄯州都督李敬玄,兵败之后屡次称病请求回京;高宗批准。到了之后,根本没病,马上到中书省上班;高宗怒,八月十五日,贬为衡州刺史。

27 太子李贤听到宫中窃议他的身世,说他是天后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内心疑惧。

明崇俨以厌胜法术为天后所信任,曾经秘密对天后说:“太子承担不了大业,英王(李哲)相貌最像太宗。”又说:“相王(李轮)面相最尊贵。”

天后曾经命北门学士撰写《少阳正范》及《孝子传》以赐给太子,又几次写信讽刺责备他,太子更加不能自安。

后来明崇俨被杀,抓不到凶手,天后怀疑是太子所为。太子颇好声色,与家奴赵道生等狎昵,赏赐他很多金帛。司议郎韦承庆上书进谏,太子不听。

天后派人向皇帝检举。皇帝下诏,命薛元超、裴炎与御史大夫高智周等调查,在东宫马坊搜出黑色盔甲数百领,认为这是谋反的证据;赵道生又招供说太子派他杀明崇俨。

高宗一向喜爱太子,拖延处理,想要原谅他,天后说:“为人之子,而心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怎么能赦免!”

八月二十二日,废太子李贤为庶人,派右监门中郎将令狐智通等将李贤押送到京师,幽禁在别住所,党羽全部伏诛,然后在天津桥南焚烧查获的盔甲,向士民展示。

韦承庆,是韦思谦之子。

八月二十三日,立左卫大将军、雍州牧、英王李哲为皇太子,改年号为开耀,赦天下。

太子洗马刘讷言曾经撰写《俳谐集》(幽默笑话)以进献李贤,李贤失败,这本书被搜出,高宗怒道:“以《六经》教人,犹恐不能教化,进献这些俳谐鄙说,岂是辅导太子之义吗!”于是将刘讷言流放振州。

左卫将军高真行之子高政为太子典膳丞,与李贤牵连,高宗把他交给他父亲,让他训责。高政一进家门,高真行以佩刀刺其喉,高真行的哥哥、户部侍郎高审行又刺其腹,高真行哥哥的儿子高琁砍下他的首级,抛弃在道路上。

高宗听闻,不悦,贬高真行为睦州刺史,高审行为渝州刺史。高真行,是高士廉之子。

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张大安被控阿附太子,贬为普州刺史,其余太子宫官员,高宗都赦免,让他们官复原职,左庶子薛元超等都舞蹈下拜谢恩;唯独右庶子李义琰引咎涕泣,舆论称赞他。

28 九月十三日,任命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王德真为相王府长史,解除实质宰相职务。

29 冬,十月一日,苏州刺史、曹王李明、沂州刺史、嗣蒋王李炜,都因为是故太子李贤一党,李明降封为零陵郡王,黔州安置;李炜除名,道州安置。

30 十月五日,文成公主薨逝于吐蕃。

31 十月八日,皇帝车驾西还。

32 十一月一日,日食。


【学以致用】

关于裴行俭移营这事,想到了最近学到的一句话:

对上以忠,对中以信,对下以智。

不管当下是处于领导身份,又或者是被领导的身份,这句话都值得好好琢磨。

思考几点

1,反观自身,是不是这样做的。

我想了下,如果我处于裴行俭的位置,可能就做不到这个效果。

因为我有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好解释。

我可能会提前说为什么要移营,这样一来,这种前后反差所造成的领导力效果就没有了,甚至还有个风险,

就是你说的理由(比如会下雨)没有出现,别人会觉得你对未来的预判是不准的,这是个很伤领导力的行为。

以前的老东家,其中有个领导就喜欢做这类事,后来证明他的预测不靠谱,那时起,他对一些事情的看法,甚至包括对本公司未来的看法,我都会打折扣。

所以,对中讲究信任,信息公开共享,

对下要用智慧,需要用“手段”。这种手段只要是有益的,大家都是愿意接受的。

2,保持“神秘”,有利于加强领导力与战斗力

“自今但从我命,不必问其所由知也。”

在一个队伍里面,最大的成本就是沟通成本

因为,人与人的经历、见识、位置、视角、理解力等等都不一样,

如果一个行动,需要讨论来讨论去,那么,大概率是完不成的。

甚至,你的下属里面有没有对手的人呢?

就算没有对手的人,但你下属不注意的行为,会直接告诉对手答案。

行为体现动机,动机即答案。

这里又联想到了四渡赤水案例(推荐看影视剧《伟大的转折》)

教员把上面的行为反着来用,别人一般只用一个“声东击西”,他却可以做到叠加两个声东击西一起使用。(这一段真是百看不厌)

想想看,在瞩目大西南的这段时期,这些战士,是不是做到“但从命令,不问原由”呢? 当然是。

那么,想想看,在团队当中,如何保持这种“神秘”感呢?如何一次次加强这种神秘感,使得团队从开始的相信,过渡到信赖的地步呢? 这事可以琢磨一下。

相关文章

  • 论语-16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上对下,以礼相待;下对上,以忠为终。领...

  • 2018-05-24

    阿佳手作 对上以敬 对下以慈 对人以和 对事以真

  • 感悟

    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对心无愧。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与人说话的时候,要学会...

  • 对上以敬,待下以宽

    对待长辈,我们都持有崇高的敬意。对待比我们小的小辈,我们应该宽容以待。 对上以敬,待下以宽。这就是一种为人处事的精...

  • 2019-05-03

    摘抄 对上以敬 不忘恩德 是 为孝道 对下以慈,不记过错,是为厚道 对事以真,善于合作,是为正道 对人以和,仁者无...

  • 论语中级读本(述而第七)(6)

    7.24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〇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焉。文以发其蒙,行以积其德,忠以立其节,信以全其终...

  • 忠奸辨

    或日:“识人不易,忠奸难辨。”然奸不自招,忠不自辩。奸或伪忠以博名,忠而藏奸以得利。无智无以成奸,其智阴也...

  • 传习录读书札记04:孝心与孝行,杜绝戏精

    【三】孝心与孝行 徐爱对王阳明说:“致良知只求之于心,现实当中有些事很难解决。比如,事父以孝,事君以忠,交友以信,...

  • 摘自潘岳《闲居赋》

    资忠履信以进德,修辞立诚以居业

  •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段话准确地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治通鉴》937:对上以忠,对中以信,对下以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qlve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