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思诗文集岁月拾遗简书原创谈古论今
传习录读书札记04:孝心与孝行,杜绝戏精

传习录读书札记04:孝心与孝行,杜绝戏精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1-11-23 06:00 被阅读0次

    【三】孝心与孝行

    徐爱对王阳明说:“致良知只求之于心,现实当中有些事很难解决。比如,事父以孝,事君以忠,交友以信,治民以仁,都应该有很多规矩。”

    王阳明说:“如果不能尽孝、尽忠、交友不信,治民不仁,难道要从父、君、友、民身上找原因吗?只能从自己身上找根源,如果内心不被私欲所蒙蔽,懂得天理良知,怎么会发生不孝、不忠、失信、寡仁的行为呢?良知用于父,便是孝;用于君,便是忠;用于友,便是信;用于民,便是仁。所以只要在“存天理灭人欲”上下功夫就行了。

    这里,王阳明把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等同于自己的“致良知”,应该属于借用。

    徐爱似有所悟,但是仍然问道,那拿孝行来说,“温凊定省”就不要遵守了吗?

    古文就是好啊,“温凊定省”四个字就把一套规矩四件事概括了。温,冬天要为父母暖被;凊,夏天要为父母扇凉席;定,晚上要侍奉父母上床;省,早上起床要去父母房间问安。

    王阳明说,只要真有孝心,冬天自然会去把父母的被子捂暖和,夏天自然会去把父母的席子弄凉快,晚上自然会去安顿父母上床睡安稳,早上自然会去问候早安。为什么要靠这套规矩来约束呢?《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心就是爱心,爱心才是树根,规矩只是枝叶。先有树根,才会有枝叶。

    王阳明认为,心才是树根,行乃枝叶。西方人讲理性和情感,并常常将他们对立起来。中国人不是这样,中国人讲心,心既是理性的源泉,也是情感的发源地,两者是合一的,真心只有一个。心即理,这个理是包含情的。不忘初心的根本的就是对人民的真挚感情。

    温凊定省是形式,是孝行之一,不是全部,过分强调这种形式化定式化的规矩,导致的结果是,只要这样做了,完成了规定动作,就会被认定为孝子了,大缪不然。

    讲孝,世人多只关注孝行,而忽略了孝心。其实孝行只是外在的形式,用于体现孝心的,孝心应该是爱心,没有孝心,做出来的孝行都是假的,心和行是两张皮,知行不一。

    只关注孝行,子女就好只给钱给物,而不肯花一些时间陪父母聊聊天,谈谈心,以为已经尽了孝道。甚至,连父母也会以物质来衡量子女是否孝顺,此乃流弊。

    当然,也不是说只要有孝心就行了,因为王阳明讲的是知行合一,真正懂得孝,就一定会有孝行。所以,并不是说我有这份孝心就行了,做的不好请父母理解,这是诡辩,至少是自欺欺人。王阳明两次违背朝廷的命令,坚决地要回到奶奶和父亲身边去,这就是真正的孝心,是知行合一。

    对照知行合一,有几个人敢说自己是孝子呢?难怪古人经常自称“不孝男”、“不孝女”了。忠孝不能两全,确然!

    现在强调不忘初心,克服形式主义,也是这个道理。初心才是根本。

    【四】

    御史郑朝朔职位比王阳明高,他也向王阳明请教学问。他的问题是,难道至善没有一件是从事上求的吗?

    《传习录》至今还没有出现“良知”的字眼,谈论的都是“至善”,这是因为科举教科书《大学》说的就是“止于至善”,估计王阳明还没有提出“致良知”的思想。我认为“至善”就是“良知”。

    郑朝朔举例说,“温凊定省”这样的事,难道不需要“思辨”的功夫,就能做得最恰当吗?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王阳明反问道,“温凊定省”这点小事也需要这么隆重研究吗?花个一两天不就搞清楚了,只有致良知的过程才是需要思辨功夫的,所以即使圣人也要牢记“惟精惟一”的教诲。

    我的理解,“温凊定省”在王阳明眼里是琐事,因为他的境界高,但是在一般士大夫眼里这可是大事,因为这在当时就是衡量“孝”的硬杠杠,谁敢怠慢?就像现在,只要是文件上规定的,即使鸡毛蒜皮的小事,人们也不敢掉以轻心,因为这是考核的标准。

    最后,王阳明说:“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凊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真是痛快!

    只要形式主义存在一日,戏精们就会一直表演下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读书札记04:孝心与孝行,杜绝戏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cm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