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开始,带着几个朋友的孩子读一套儿童历史读物,发现有孩子已经完成了3本书的阅读。一时兴起,随手翻了一下书籍的版权页,发现字数为125千,也就是12.5万字。于是乎,我又把另外两本翻出来看了一眼:一本12.5万字,一本13万字。统计了一下:已经读完了38万字,按照出版惯例,实际字数可以打个7折,计算了一下也就是26.6万字。
我自己也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因为语文新课标要求,小学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为不少于40万字。我忍不住又计算了一下阅读时间,这波孩子开始得最早,是1月16日开始阅读的,到现在不到70天。四年级孩子,不到70天,完成了26.6万字的阅读。深更半夜,我自己慨叹了半天:孩子们的潜力真是无穷呀。我们大人有时候真的低估了孩子们的能力!我们总是怕孩子读不下去书,于是找那些娱乐化的材料吸引孩子,比如什么喵(你知道的~),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孩子们其实可以做深度阅读了。只要我们相信,孩子就有可能做到。
数据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激起了我关于语文、关于阅读很多的联想。
我们在给孩子们寻找语文课程的时候,往往喜欢找那些名校背景、讲得特别好的老师。不可否认的是,一个语文课,老师讲得非常精彩,孩子听得津津有味,确实很好,因为孩子的兴趣吊起来了。可是,这个兴趣如何转化为孩子的生产力呢?要把兴趣转化为生产力,中间还有一条很长的路,需要孩子一步一步地往下走。一篇一篇文学名篇地阅读,一本一本文学名著地阅读,除此,哪里还有第二条路呢?如果不走这条路,孩子们听课听得尽兴又如何呢?那终究是老师的,不是孩子的。
路得一步一步走,书得一句一句读。孩子们指着一套五六十万字的作品说:“这一套书我全部读完了。”想一想,这样看得见的成绩摆在案头的时候,孩子们的成就感是发自内心的,不需要爸妈的赞美,不需要别人的赞美——那些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即“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反反复复在提要孩子们读整本书,其中有篇文章的标题切到了要害上:《“整本书阅读”功夫在课外》。何谓课外?不在学校上学的时间。离开了学校,孩子们呆得最久的地方不就是家庭吗?如果要开展整本书阅读,每个家庭都得重视起来。当我们把时间腾出来给孩子阅读,当我们陪伴孩子阅读,其实我们就已经给孩子找到了最好的语文老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