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可
今天你路过了谁,谁又丢失了你呢?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似乎一切都在有形或无形地变化着,曾经我们以为永恒的东西如今都被各种未知数所掩埋。当然人们的心态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比如习惯告别,比如活在当下。人们行色匆匆,我们总是成为彼此生命的过客。
我是一个喜欢听故事的人,喜欢静默在一旁聆听他人的生命体验。那些不属于我的生命体验,从所谓过客的口中展现出来,并最终融入到我的生命中去。自私点来讲,毕竟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才能跳脱出来看得更真切些。所以我相信释迦牟尼说过的一句话:“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
蔡崇达在《皮囊》一书中说到,看见更多的人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那么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的他人,人必须在人的世界里求取意义。
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皮囊标志着生命的限度,皮囊一旦朽坏,生命便走到了尽头。皮囊作为一副躯壳,是黯淡无光的。人们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因为皮囊善于伪装,但它所包裹的那颗心却不会撒谎。人们路过的是皮囊,深交的是心。醒着的心,跳动的心,将皮囊从外部照亮,让它得以鲜活起来。而倘若心睡去或是死了,皮囊就仅仅是皮囊。生命本是轻盈的,因为心是自由的,而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现实情况是,人们往往想方设法忙着去伺候好这一副躯壳,却忘了真正需要伺候好的其实是心。生命的浊重在于我们让皮囊成为了心的包袱。
一个人若想要认识自我,透过皮囊看清自己的心,仅以自我为参照是很难做到的。从自我出发去解剖自我往往不太客观或明智,毕竟视野的狭窄有碍于深刻的认知。只有看见他人,从他人的言语中,从他人的故事中,发现是怎样的经历最终塑造出了这样的人格和思想,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互相理解,或者说更好地理解人本身。人各有异,但是人性却是相通的,我们能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这便是认识自我的开始。顾城有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本书就是你,别的书,都是它的注释。做他人的朗读者,看见更多的人,最终也塑造了我们自身。
被病魔缠身的史铁生先生晚年在《病隙碎笔》中这样写道,“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山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经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绪和梦想而走成了我。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与我擦肩而过从此天各一方,有些便永久驻进我的心魂,雕琢我,塑造我,锤炼我,融入我而成为我。”皮囊束缚不了一颗自由的心,而自由的心能引领我们去看见更多的人。
看见不只是用眼,而更要用心。生命的过客越多,意味着我们可以看见的人就越多。在个体原本有限的生命体验的基础上,我们的生命也能因此更有厚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