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睡毁一天
春节过后,度过了21天以上的全身力量训练的适应期,我的总体精力更加充沛了。这似乎成了自己可以挥霍的“资本”,终于从之前22点多就睡觉,到昨晚24点多才不舍地关掉了手机。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现世报来得如此之快,到了今天下午,眼皮已经不由自主地粘在一起,并且视力也显出疲态,无法聚焦。
生物节律
节律,即节奏和规律;生物节律,其实就是生物钟,一个生物体内的无形之钟。
生物节律可以调整,但不容破坏。前者是让生物钟更加健康地匹配每个人的生活及工作需求;而后者则损害身体。
我用了接近1个月,让自己的入睡时间从24点左右,提前到22点多。基于此,我可以实现6点多自然醒,完成早起和7km晨跑,然后从容地洗澡、吃早饭和通勤上班。
现在住得离公司较远了,下班回家比较晚,于是就想着能多一些个人时间,到23点多入睡,早晨7点起,看上去也是OK的。但这样的话,晨跑就只能被25分钟的自行车通勤代替了。
如果回到22点多入睡,晚上自己的时间就只有2个多小时,不过能重回6点多起床晨跑的话,这将是是一天的活力之源——我将有更佳的状态高效处理一天的工作,晚间才有精力主动的事项(而非被动地娱乐),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作息节律。
生命体验
每个人一生的心跳总次数在27亿~39亿次之间,作为一个保持健身且作息良好的人,一天的平均心跳可以在65次/分左右,这样一个人如果最终自然死亡的年龄可以在79岁~114岁之间。
我们用大概20多年完成身体和教育的准备,可以进入社会,然后用大概40年的时间进行工作,期间组建家庭、生育子女。最后进入退休期。如果按照79岁~114岁的范围,退休期可以长达20~50年左右。
可能在几年前,我都还没有真正理解人为什么需要退休——退休无非是国家层面的允诺,可以不工作也有稳定退休金(至于退休金的多寡,以及是否可以覆盖开销貌似还是因人而异)。这么长的时间,如果身体健康程度还不错,简直可以再造一个40年的工作第二曲线。
换成认知的角度,我们进入这个世界,从学习这个世界的知识体系和运行规律,到下场实践获取拳拳到肉的真实经验积累,到最后几十年可以“安然地”享受好时光(通常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达到这个状态,要么钱没攒够,要么还要操心各种生活琐事,要么为隔代操劳,要么虽然可以什么都不用做,但仍然心事重重),其实也是将自己大半生累计的认知和经验,有机会继续对下一代甚至隔代进行传递。因此,人类的知识、经验、认知体系,可以这样一代代的完成传承和不断积累、升级,到达某种质变之后,形成新的时代,创造新的机遇,推动那时的人们继续构建好知识体系和行动能力,跟上当时的新范式,持续为人类社会舔砖加瓦。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每一次心跳,都是在见证人类发展的一小步,虽然每个人的每一次心跳微不足道,但时代长河浩浩汤汤,终究将汇聚成巨大的发展势能。
健康地让自己的每一次心跳跳下去,跳得有力量、有活力,就是我们每个人可以把控的确定之事。我们一生所有的经历、所有的成就和骄傲,都是以每一次确定心跳为承载的。
对于生命体验,Every Healthy Heartbeat Count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