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4日上午9:00的网络直播《科学养护,让孩子健康成长》,这是来自西安管理学院杨泳教授的专题讲座。
教授平易近人,言语风趣,一开口就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其次就是,他总能以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来与我们交流,让我们感觉十分亲切,最重要的是,给我们一个启迪: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好好掌握方法,我们也能像教授一样。现在讲讲我的感受吧。
一 生活引领,既生活也学习
教授说的“智能发展有序递进”告诉我们:每位家长都是天生的“教育家”。刚开始,我还觉得有点过度夸奖,但仔细听教授举例说他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数青蛙”后,我才顿悟:只要用心,家长真的能让孩子喜欢学习。
教授举例:他的儿子考数学成绩不理想,有一道题是这样的“荷叶上有5只青蛙,有2只离开了,又上来3只青蛙,现在荷叶上有几只青蛙?”他的儿子答:有10只。
教授先是画图讲解,但儿子还是说是10只。教授没有气馁,他想着法儿来让孩子明白——他把题目“移”到生活中来。
床是荷叶,他们夫妻和儿子以及家里的布娃娃、茶杯等都是“青蛙”,演示一下“青蛙”离开与再来的过程。在不懈的努力下,儿子果真算出了得数。
我不禁佩服教授的机智,更佩服他的教育技巧:把问题融入生活中,使学习充满乐趣。既让孩子明白了算法,又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最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没有学习的压力,反而能与父母一起,与家里的锅碗瓢盆一起,度过一个快乐的时光。我想着想着,也乐开了花:要是我也能有这样的父母,也许,今天的我就是“国家的院士”了。
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学习。正如教授所说:做为家长,一定要终身学习。
有些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做家务,认为做家务浪费时间。其实,在劳动教育中,孩子通过劳动,使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像“数青蛙”这一个过程,虽然整个过程,似乎跟做家务无关,但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孩子要拿锅呀、碗呀等,他得去厨房提,扫,擦,用布弄干净,都得动手的;还有把在做家务的妈妈请来当“青蛙”,这个过程,孩子也能体会到母亲的劳累,感觉得到家人对他的爱;这些对写作表达是很有帮助的;通过劳动教育,孩子们的耳朵,脑,眼都得到训练,在不知不觉中使各方面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在劳动中,孩子还能学会自省,也懂得如何与人交流情感。还是这“数青蛙”的事例,孩子刚开始还问他父亲:“我们这两只‘青蛙’下来了,干嘛呢?”(父亲顿时明白为什么儿子总数10只的缘故了:因为他认为那两只青蛙一直还在那里呀。)这其实是当下最重要的一环:不会交流的孩子,他的内心是很苦闷的,不会与人交流,自然内心有些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陷入困扰中,往往,有些孩子因为找不到“情绪出口”而使自己走进“死胡同”。瞧,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他放松了神经,自然就能轻松与父母互动,在这样的交流中,不仅解决了问题,也让他的父亲明白了“为什么孩子起初总是数10只青蛙的原因了。
这样,让教育没有鸿沟,孩子也就能健康成长了。
二 信任铺路,让孩子在信任中成长
教授讲刚学走路的孩子,他为什么那么喜欢走路呢?因为,每次他摔倒的时候,我们给予的都是“信任的眼神”——不怕,再来。你一定行。孩子虽小,但他是看得懂你的眼神的:那是一种信任呀。
然而,当孩子读小学开始,我们就对他们的要求提高了,对他们只有要求,只有不断地指责,批评,缺少了以往的“信任”与“肯定”。慢慢地,孩子也就惧怕学习了,惧怕也家长交流了。
教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奶奶说她的孙子“动车的窗很脏,你别靠。弄脏了袖子,很难洗。”您也许觉得没有什么,不过是一句劝说而已。但你细想,这是对社会的工作人员的不信任呀。这也是对孩子不尊重他人的劳动的误导。
可不是吗?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怎么能这样否定别人的劳动果实呢?当孩子不信任社会,不信任周围的事务时,孩子的人格修养就要打折扣了。不要小看这一细节,当孩子不 信任社会时,他就不会主动去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了,这样的人格修养怎么能在社会中立足呢?
所以,除了我们要信任孩子的能力外,还要信任周围的人也是充满正能量的。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理念是势在必行的。“终身学习”是永远的目标。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不能处处想着自己,处处为他们排忧解难,让孩子成为与社会脱节的“软骨头”。我们要不断学习,学习如何科学的养护我们的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让孩子走进生活,走进厨房,做起家务;走进社会,做起公益;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人格修养的提升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