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与王绩
乡宁第一个文化辉煌时期应该是春秋时期,鄂候避难于此,一批英才追随其后,把当时的先进文化带进了这块遐陬之地,从嘉坟山出土的文物看,我们已可知道县城附近有一块地方闾阎铺地、有人家钟鸣鼎食,但志书仅略提其事,无法了解那时的盛况和人物的活动情况。第二个文化鼎盛时期在隋唐之际,那时乡宁叫昌平,县城在枣岭一带,有隋代大儒王通与其弟隋唐大诗人王绩隐居于县城境内龙门山一带,一个设讲堂授课著书,一个寄情山水饮酒赋诗。一处无人问津的荒山野岭因前来求学问道、以文会友、持节招隐的学子、学者、官员络绎不绝的到来而热闹非凡。 r> 王 通
王通,字仲淹,隋哲学家,生于公元五八四年,卒于公元六一七年,龙门人,过去属河津,现在属万荣。他主张儒、道、佛三教合一,其立足点为儒学,著作有《中说》,亦称《文中子。通自幼饱读经书,慨然有济苍生之志。隋仁寿三年,西游长安,隋文帝在太极殿召见。王通因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嵇古验今,打动了隋文帝,文帝高兴地说:“得生几晚,天赐朕也”。下来与众公卿议,公卿不悦。王通知谋略不能见用,遂做东征之歌日:
“我思国家兮,远游京畿。
忽逢帝王兮,降礼布衣。
遂怀古人之心兮,将兴太平之基。
时异事变兮,志乖愿违 。
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
皇之不断兮,劳身西飞。“
王通踏歌返回家乡,设馆授徒于河汾之间。弟子自远至者数千人,隋室四征不第,仿古续经作中说。他为唐朝培养了大批栋粱之材,宰相、尚书皆以出自“河汾门下”为骄傲,象薜收、陈叔达、杜淹、魏征等都是他的弟子。大业十三年得病,召薜收曰“吾梦颜回称孔子命曰‘归,休乎!’殆夫子召我也,何必永厥令,吾不起矣。”寝疾七天而终,享年三十三岁。门下弟子数百人召集会议说:吾师,其圣人乎,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圣人之大旨,天下之能事,毕矣。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易日:黄裳元吉,文在中也,请谥日文中子。缌麻设位,哀以送之。明嘉靖九年从祀孔庙,祀乡贤。
王通课馆授书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在他的故里万荣通化(过去属河津县)一是在我县西交口乡的龙门山南端,现在仍称为文中子读书洞。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和冯炎山、郭栋仁一行在黄花峪谷底穿行时,郭栋仁指着头顶的悬崖说:文中子读书洞就在此处。我因患骨质增生不能攀援陡坡,眼睁睁的看着同伴兴致勃勃的豋了上去。据史书和炎山等人描述:文中子读书洞额名《飞云》,天生石龛,深三丈,阔四丈,中塑文中子像;暖阁东西土床二,门前有双柏,当时称双柏卜峪,后人为纪念王通,就以王通的谥号做了洞名。旧通志说文中子讲堂在黄颊山,(都在龙门山上,我未考证是否是同一个洞,)和他弟弟王绩的读书洞相临,王绩《游北山赋》说“北岗之上,东岩之前,讲堂犹在,碑书宛然”,这显然是怀念他早逝的哥哥。刘禹锡在《王通碑》中写道:“在隋朝诸儒,惟通能明王道,隐居白牛溪,游其门者,皆天下俊杰士。”
王通的《中说》,类似于孔子的《论语》,实际上是王通的语录,是他和弟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对话的精典语言,由他的两个儿子福郊、福畤记叙整理而成,共十卷,阐述了原始儒学人性本善、人性普遍平等的思想,君权的有限合法性思想,君臣关系相对性的思想,君主必须从谏的思想。由于他的弟子充满唐初的殿堂,这些思想便成了《贞观之治》的政治指导思想,有人说唐朝的文化源渊出于河汾,则是正确的。王通的“不以天下易一命”和“三教于是乎可一矣。”的主张,在提倡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也是有着它积极的意义的。
王 绩
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王通的弟弟,生于公元六八五年,卒于公元六四四年,隋末唐初的诗人。他归隐田园后,长期隐居在我县西交口乡的龙门山东南岩,(对河津、万荣一带的人来说,也称北山),史志及不少著作中提到的地方名如东皋、白牛溪、黄颊山都是山上某个上地方的具体名称。
王绩的诗一反宋、齐、梁、陈华靡艳丽的贵族风格,追求一种平民的美,朴素的美,犹如从一堆珠光宝气的贵妇里走出来一位荆钗布衣、不施粉脂的村姑,初看不显眼,越看越耐看。可以说他是唐初诗坛一位勇于闯新、大胆改革、成就颇著的领军人物。
王绩性情简傲,不喜揖拜,不理家事,亲族庆、吊、婚、冠均不参与。隋大业中举孝悌、廉洁,授秘书省正字,因不乐在朝,求为六合丞,又因嗜酒不任事,被解去职务。唐武德初,以前官待招门下省,传说他的兄弟们问他:“待招何乐?”,日“良酝可恋耳。”,陈叔达听后,每日给酒一斗,时称“五斗先生”。贞观初,以疾罢归,人有以酒相邀者,无贵贱都去,其饮至五斗不乱,又被称为“五斗先生”。在临终时,遗命薄葬,自志其墓日:“绩之仕,以醉失职”。
前几天,我专门到二王的家乡,和三王(包括其孙王勃)研究协会的同志一块座谈,并收集一些资料。他们认为王绩的四兄王凝弹劾长孙无忌被贬官,同时也影响了王绩的仕途,心灰意冷之际,归隐山林,乘牛驾驴,出入郊游,止宿酒店,喝酒吟诗。因酒也罢,与官埸诀别也罢,总之他由士大夫阶层走到了人民群众中间。从此,他的诗充满了对大自然、对人民的热爱,他也真正成了一个平民诗人。
王绩有一段名言:“凤不憎山栖,龙不羞泥蟠,君子不苟洁,以罹患不避,秽而养精也。”我看着这话,还真和毛主席在廷安文艺座谈会上对文艺工作者的讲话精神一样,就是知识分子必须到人民中间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来。王绩作品那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也缘于此。
在这里,让我们欣赏一首王绩写于交口乡东皋的《野望》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中秋景,这时,他还没有完全的融入群众之中,在闲逸的情调中有几分彷徨,几分苦闷。这是王绩的代表作,诗中的西交口乡宛如一幅山村秋景图,光与色、动与静、远景与近景,打理的那么协调,搭配得恰到好处。
再看一首《秋夜喜遇王处士》
北埸芸蒮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平平的叙述,没有任何喧染,淡到了口语化的程度,正是这份平淡舒缓从容,透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习惯与满足,与《野望》相比,他已完全融入了群众之中。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山村秋夜特有的美的感悟与欣赏,既体现了自然之美,又在不经意间融情入景,同时留下了很多空间,把老友相见时会心的喜悦与忘言的得意、把山肴野蔌与黍豆的浓香、把美酒觥筹交错的情景都留给读者去想象。
他曾在《赠薜收》一诗中揭露“豺狼塞衢路,桑梓成丘虚”的现实生活,,《醉乡记》中描绘了一个人民渴望的“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阪险;其气和平如揆,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甚精,无爱憎喜怒。”的大同世界。这些都说明王绩是一个难得的杰出的具有人民性的文学家,难怪他在文学史的历史长河中象一颗灿烂的明星,耀眼夺目历久愈亮。
王通与王绩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杰出的人物,然他们的名声远无不如他们的孙子王勃。一篇《滕王阁序》令王勃的名声远播天外,家喻户晓。我读着《滕王阁序》,脑子里出现的画面就是站在龙门山顶俯视运城大地的情形,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就是河汾交叉的龙门流域吗?突然,一个想法从脑海中跳了出来:莫非王通兄弟二人也曾携同孙儿上山生活?一查资料,颇使人失望,原来王勃是王通逝去三十三年、王绩逝去六年才出生的。但是,也不能否认王勃未曾在山上居住过,因为王通去逝后,王绩仍然隐居山上,一方面继续寄情山水、饮酒赋诗,一方面指导王通之子福郊、福畤整理其父的著作。王绩去逝后,福郊、福畤未必立马就搬下山,也会带着孩子在山上居住。北山,从物质形态上和精神上已成了王家家传的组成部分,他除了继承了王通的儒家思想、王绩的浪漫情怀,也会在王通、王绩洞前、在东皋、白牛溪旁、在双柏卜、讲堂边一边缅怀祖先,一边面对千里禹甸朝夕四季变幻无穷的自然美景、汾河滩渔舟唱晚雁阵惊寒闾阎铺地的动人情景发出深深的感慨。长时间的积累在滕王阁突然勃发、无可阻挡的泻流出千古名篇。我把这种推断同不少人特别是三王研究会的几位先生交流,得到了他们的认同。
王通庙前有一幅对联,我只记得上联:“教衍河汾,门罗将相。”真是大气!却一点也不过分。如今研究三王的人说:唐源流出于河汾,这河汾也包括我们乡宁在内。宋代朱熹曾说:唐源流出于夷狄。那就是指西交口乡突兀于天地之间的龙门山高高昂起的龙头了。
在翻阅这些资料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年轻才俊王通乘一叶小舟衣裾飘飘口吟《东征之歌》跨过黄河回到了家乡,仿佛看到他带着学子家人在吕梁陡峭的山坡不停的登攀,发现了一个后来被他命名为《飞云洞》的大岩洞,宽阔的岩洞做卧室做讲堂做灶房足够了,他走出岩洞面对千里禹甸高兴的说:“就是它了”,于是这个岩洞便成了唐朝思想之源的载体。我仿佛看到三十岁的王绩自耕自食于东皋,与当地隐士仲长子结伴而游,在山村的大槐树下与山民饮酒,并把老百姓所渴望的其土旷然无涯,其气和平如揆,其俗大同的社会目标通过他的作品反映了出来,由此,另一个岩洞成就了唐朝诗坛一位领军人物。有时我也仿佛看见王通坐在岩石上面对河汾掩卷沉思,王绩在危崖临风把酒吟诗。
与王通、王绩同时代隐居此处的人中,有不知从何处来因何居于此的北山丈人、有深谙天地玄机无名无姓以刨药材为生的伏苓者,有凡不是自种的粮食不食的仲长子。。。。。。,总之,这里是一个钟灵毓秀的地方,一个藏龙伏虎的地方,一个清风唱和的地方,更是一个打造江山的地方!只可惜,我们了解得太少了。
唐源出于河汾,但它并没有在唐朝结束时嘎然而至,而是已溶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洪流,浩浩荡荡的淌流到今天。这是河汾人(包括乡宁、河津、万荣、秸山)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值得我们关注的并不仅仅是这些,而在于我们要把这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作为振兴中华民族的武器,一代代传承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