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疲于在三维以内时空当社科类当清洁工。
观念会产生结果无需证伪,然而有着深远影响的结果常常被观念当作理所当然。在此类陷阱式的循环运作的基础上,我们偏执地定义了“事物的存在方式”且划分了种种生活的可能性。如此行径经历了现代社会的冷遇,到了后现代语境中暗含着重生,可惜就目前状况而言却被各方力量致畸。就当前境遇而言,并没有那个国家、那方水土整体性地进入后现代状态,保守的说后现代依旧处于精英感知状态。当然后现代的影响确实遍布全球。总体上来说我们总体上还处于现代性的间冰期,现代性让我们对已有的文化基础陌生到恰如对本身的掌控,于是实践无神论鲜有理论的攻击下以令人放松的方式变得富有活力。
外因还不能让当下基督教的颓败,祸起萧墙仍得看看耶稣怎么说,耶稣在(约翰福音17:13)如是祷告:I am coming to you now, but Isay these thing while Iam still in theworld , so that they joy whihin them.”根据基督即爱世界,又不爱世界的要求让很多基督教徒陷入“属世”和“分别为圣”的两难境地,在十九世纪形成了“基要主义—现代主义”激烈的争端。其实就对“世界”的理解过程而言,当年耶稣的确过于“名可名,非常名”,可是在新约中的“cosmos”在希腊文中最初指的是“建筑”的意义。即当年耶稣所宣导的“世界”是动态的社会构造状态(符合后现代观点),而非后期由于人类的主体性增加后,把世界理解为对人类事物领域的一种解释。但是主流的福音派神学家奥利弗.奥多落万却把世界形容为一种二元状态下非真实的连续性和连贯性,他还出于宣导的便利把此世界和上帝的世界严格地区别。如果主动地参与世界建构的过程,就必须置于能理解全部实在和掌控稳定性的假设之上,对此的任何尝试显然需要充分运用理性而产生虚构的终结后的世界。而世界的本质又阻止承认任何超感官和时空法则之上的事物存在。于是我们被逼着意志处于实在之上而充当神的角色。
当然如若人继续置身于控制、世俗性、焦虑性的现代性中,实践无神论和充当神会形成两级格局。张力状态同时积聚和衍生着后现代语境下的宗教格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