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随笔散文
美的形态之《桃花源记》的美

美的形态之《桃花源记》的美

作者: 随心而动自由呼吸 | 来源:发表于2023-02-25 20:47 被阅读0次

我们常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桃花源,陶公发明这个伟大的词,是本文最显现直接的美。世人皆向往世外桃源,无非是希望能够轻松安适地生活。但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国内还是国外,这样的向往只能是向往。现实,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港,所以《桃花源记》一文广为人知。它的美几乎是全方位的。从作者魅力到文字魅力,似乎都值得细嚼。

一、精神之美。

人,都有欲望。我们常常冠以它比较动听的名字:梦想,追求,希望……它还有一些大家不愿意承认的称呼:侵略,霸占,贪心……正义与非正义并不能定论,我们越长大就越发现,这个世界黑白并不那么分明,人们生活在一个大部分时候是灰色的世界。陶公“性本爱丘山”的追求,后人虽大多不得要领,但偶尔效仿一二,也获得暂时的疗伤。

所以聪明的人,总是善于给自己建造精神避难所。这方面,陶公无疑是开山之宗、之鼻祖、之先驱,他告诉大家在遭遇挫折、坎坷、不幸时可以远离尘嚣,修篱种菊,“使愿无违”,给自己一个享受悠然自得生活的机会。

当然,无论古今,油盐尘烟是免不了的。取舍之间,尽见众生相。但陶公之美,可供参考。

二、文字之美。

这个应该分两个部分来说。

一是文字本身形式之美,尽显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陶公讲故事的能力是极厉害的。短短的一段文字,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悬念迭起,神秘莫测,引人入胜。朴素自然的文字,画面感却极强。

叙事生动。具体的年号,模糊的渔人。简单的四字的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却成了许多影视的经典画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画面不断转换,心随景动,从人们的衣着“悉如外人”到表情“怡然自乐”,可谓细节满满。

完美留白。“咸来问讯”,问什么,不必写的,一一略过。“皆叹惋”,叹什么,依然是只字全无。“停数日”,做什么了?也无需着墨。没有文字,却处处见字,每个人都可以想象出那些对话,可谓神妙。

二是文字构成的内容之美,让读者神思神往。“忽逢桃花林”,那片梦幻粉的桃林似乎成了天上人间美景的代名词。芳草萋萋,落花纷纷,溪水涓涓,意境浪漫,试问这样的自然之美谁不向往?

一句“鸡犬相闻”与我们“鸡犬不宁”的生活常态对比是多么鲜明。这里没有战争,没有官老爷,没有苛捐杂税,没有尔虞我诈,人们安居乐业,怡然祥和,这样的社会风尚怎会不美?

“皆出酒食”,这是怎样的民风民俗?对于突然闯入他们安宁世界的渔人,“设酒杀鸡作食”,一番盛情款待,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之民风跃然纸上。

“无问津者”的结尾,让人意犹未尽。“桃花源”有还是没有?我虚构一个故事,言心中之向往。你信与不信,却不重要。陶公如是说。

世外桃源,应该是有的,如渔人之遇;世外桃源,不是随便可以有的,如寻之不得。人生中有许多美,只能路过!

相关文章

  • “美的具象化”

    什么是美?美的形态千变万化,有天然淳朴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也有精心打磨细节至上的人造之美。 很难说天然的就是最美的...

  • 品味三

    形态意境之美!

  • 书法学习

    书法之美: 线条之美 结构之美 章法之美 墨法之美 书法学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点画形态的塑造 第二阶段:临摹,...

  • 边城之美

    边城之美,不是喧嚣之美,不是繁杂之美,而是宁静的美、质朴的美。 边城的环境是美的。作者对边城小镇之描写,无...

  • 伤感情诗

    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不是高山之美, 也不是微波的河流之美, 更不是星月之美, 世界那道最美的风景是你, 还有你的微笑.

  • 生活中处处都是美

    我们身边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日常的生活中处处都是美。 劳动之美 丰收之美 寓意之美 ...

  • 女人,你的美取决于这几个方面

    女人之美,说起女人的美,首先想到的是美女,容颜之美,这只是美的一个很小的标准,而不是全部,或者说不是决定女人之美的...

  • 中国一个不起眼的山洞,背后藏着一个世外仙境,全村隐世人间仙境

    说到山水之中的村落,不禁想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绘了一个绝美的世外桃源,一个完美的小农社会。说到云南,彩云之南...

  • 学了美说点美

    中华民族的文化之美:古朴典雅之美,端庄秀丽之美,色彩斑斓之美等等这许多美都是美的表现。然而美是什么?美就是人的自由...

  • 古诗词之美

    诗是最美的语言,诗意是最美好的心境。 古诗词之美,不仅在文辞之美、音律之美,更在于意境之美。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美的形态之《桃花源记》的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rfq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