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西安如今只有大小雁塔是唐朝留下的建筑。可是,仅凭这两座塔,它就已经可以“笑傲江湖”,“称霸”旅游业了。因为它们是唐朝的。
唐朝。强大开放的帝国,包容万物的心态,让这个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了无数人心中的浪漫之都。浪漫,是明城楼上多姿多彩造型各异的灯盏,是钟楼亭亭立于闹市的静谧温柔的夜景,是大雁塔广场上的喷泉和晒太阳的人们脸上安详的笑容。一千三百年前的端庄古朴大气祥和宁静沉淀在城墙上,雁塔中,西安人的精神气骨里,连西安的堵车都显得井井有条,没有恶意插队和大声鸣笛,只有缓缓有序的前进和稳稳的车流,让我这个强迫症都觉得内心舒服。
一个转折,从楼梯登上西安的古城墙,正好碰上南门在办灯展,一个个造型各异的花灯交错陈列,兔子灯,飞天灯,马灯,猴子灯,生动活泼。去的时候是白天,但从灯盏的数量和美丽程度也可以想见夜晚城墙上的灯火辉煌和灯下笑的生动的脸庞。脚下的城楼是七百年前的,全是石砖,呈正放的梯形垒起来,城面大概宽七八米,容得下三辆车并行,靠内墙有椅子,另一边是灯笼样的红色路灯,锯齿型的外城墙有灯管,在晚上就能看见城墙的形状和一排亮着的红灯笼,那时暖黄色和红色的灯让城楼显得比白天更有历史沉淀的感觉,碰上刮风,灯笼飘摇,更有风雨如晦之感,而白天则能清晰的看到路面被风雨侵蚀的痕迹,坑坑洼洼的,走上去硌脚。人稀疏,三三两两,或骑车,或坐旅游车,风一样呼啸而过,更多的人在走,在跑。站在城墙上,风很大。往城内看,是城墙一般高的老房子,青砖黑瓦,端的是千年古都大气优雅,风骨傲立。往城外看,是现代都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条翠绿的护城河像是不曾流动,如同一条莹莹润润的玉带,护着这古城和城里的人民。往前走不多时,就听见一阵秦腔。城下有几处正在表演,一人中间唱,几人成一圈弹奏,一群人围观,弹唱的入神,聆听的认真,自娱自乐,生活挺美好。我想,不止古城,每个地方都有这样认真生活的人,不为名利不为钱财,只为那个热爱的心情,只是配着这古老的墙,让人不自觉地有泪光。
下了城墙,去碑林,然甚失望,大多是现代制作,虽仍不失笔法气度,但让人觉得不得见真品,遗憾。很让人欣慰的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之行满是收获。没有导游,也没做功课,早上七点多到博物馆门口,天还没大亮,但已经有人比我更早到。太阳八点多才升上来,阳光普照,春意更浓,心情也更加不平静。九点正式开馆。进门就是一座大石狮,再进去就是第一展厅。装作不经意的样子跟在导游旁边,听着她讲各种镇馆之宝,涨了不少见识。但是,重点来了,我看到了一位老爷爷在志愿给他身边的人讲解文物,待在导游身边总不好意思,这么好的机会怎么可以放过,当即就凑到那位爷爷身边,听他讲这些文物的来历和价值。老爷爷显然是博学之人,讲起文物来头头是道,从花色到造型,从数量到产地,从分类到价值,那叫一个全面详细,我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居然也知道了唐代的五花马的名字来历(全身白毛叫五花,次级的有一点杂色的叫四花,同理有三花二花一花,做皇帝仪仗队),如何辨别唐三彩上的马是几花(马屁股上有几朵穗就是几花),唐代瓷器代替青铜器的原因(因为与外国交流,钱币的需求大,所以限制青铜器的生产,多制钱,宫廷御用器皿就变成了瓷器。同时,唐朝的官窑是邢窑,专生产白瓷,秘色瓷也是邢窑生产,而非越窑,是因两地的土质不同),还有类似唐代及以前的龙都是兽身,与农业社会对力量的崇拜有关,到了宋明时代,龙就变蟒蛇身了(从展出的文物可以看出)。其中几件镇馆之宝让人印象深刻,一个是全国最漂亮的镜子,只有一面,背后是四只飞翔的金凤凰围成一圈,是唐少有的青铜镜;一个是吕后用过的皇后印玺,历史上只有她一个人有过;一个是由玉石片制成的金缕衣,据说出土时绿幽幽的,能看出人身体的健康状况,专给将军用,以此来判断将军能否继续打仗;最后一个是一只倒灌壶,从底下的洞(全身除了底下的洞就只有一个倒水的口)倒入水,倒水时也不会从出水口流出,正着放时水也不会流出来,设计十分巧妙,令人惊叹古人的智慧。这全都是那位老爷爷讲的,写出来的不到老人讲的一半好,放进人群中完全不能认出的一位年逾七十的老人。在博物馆却创造了一场场精彩的讲说,我有幸遇到,十分荣幸。
西安在新闻中提到的次数总是少,让人很容易忽略它的千年历史沉淀之美,和现代发展之美,相互融合的更高层次的美。从物到人,从风景到文化,它都让人心向往之。它把它的美藏在小小的关中平原上,山水迢迢,难以跨越,那美流出去的不过十之二三,总要到这里,看到了,才知道。
它也有不好,比如拆掉古建筑,建仿古建筑,比如旅游物价高,比如传言小偷很多,比如,再多的比如又如何,它的美无可替代,所以一定要去一次,去见见一个绝世美人的样子,才能说,我到过西安。
西安很美,没有雾霾的天很蓝,两架飞机恰好在此相遇了,相交又分离,留下美丽的十字型航天云久久不散,甚是美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