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原则,有些人的处事原则会令人一直处在人生的有益面向上,也有些人的处事原则只为一己私欲,他们会把自己的私人道理强加给身边的人。
前者做事讲真相、逻辑、道理,后者做事只为满足自己当下的愿望,因此他们的行为只能使他们一直处在无益面向上。
如何衡量一个人做的事是有益还是无益呢?这要看他们做事的目的是为他人、为社会还是只为自己。
可能有人会问了?不是说心理学都鼓励人们追求自我吗?那满足自己的需求有错吗?
乍一看,这样的质疑好像也没问题,但事实却不是这么简单。
婴儿在人生最初的成长的4~5年里,会从养育者那里学到如何待人接物、以及发展出如何和他人相处的能力,也就是处事原则(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称之为人生风格),即如何思维、行动及决策等。
因此,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处事原则,就需要去了解他童年的早期经历,而且越详细越好。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必须要在幼儿园、学校逐渐发展出与社会、他人、团体打交道的能力,即社会适应能力。
这种能力,在原生家庭中,只凭与最重要的养育者一个人相处,是无法得以发展的。
因为孩子只能学会与养育者一个人(多半是母亲)相处,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养育者怎样教育孩子,孩子就会长成什么样。他无法适应与母亲以外的其他人和谐相处。
然而国家需要担负起培养社会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能力,但国家、政府又不能和这些孩子直接接触。
于是就有了一些教育上的政策下达给学校,学校就会承担起教育孩子的大任。
在学校这个微型社会中,孩子会接触到与父母完全不一样的人(老师、学生等),他需要在家庭和学校中分别展现出不同的形象,以满足老师、同学及父母的需求。
家庭环境的唯一性,使孩子无法在养育者面前表达完整且真实的自己,学校则会使激发出孩子在家中未能展现出来的另一面。
而所谓的另一面就是孩子在家中跟随养育者学到的那种唯一的处事原则。也就是说,孩子们会将儿时在父母身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和他人相处中。
这样我们就会知道这些孩子是否能够融入群体生活。
阿德勒认为“学校就像是一场实验或一张试纸,一个孩子能否妥善适应社会并面对问题,到了学校立刻一清二楚。错误的人生风格在家里往往隐而不见,但到了学校就会无所遁形。”
不论是孩子或是成年人,每个人都需要在独处时逐渐发展出能够为他人做出贡献的能力,比如倾听、安抚、帮助、宽容、尊重、信任及解决问题等等。
因为实际上,一切能够给人带来实际意义的烦恼都是人际障碍的。
当你与他人相处不够融洽时,当你被他人误解时,当你的行为无法实现承担意义时,当你没有坦诚面对一段关系时,就会生出各种各样的烦恼。
在家庭环境下,个体只是信息的接收方,是没有足够的权力来做自己的。而只有当个体进入群体后的所作所为,才是个体想要呈现出来的样子。
比方说,那些在课堂上好动、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一方面是他们在家中时,长期关注某些事情的能力被破坏掉了,一方面他们需要靠无益面向的行为来获取他人的关注。
这足以说明这个孩子在成长环境里要么被“宠溺”到时时刻刻都在被父母关注着,要么就是长期受到来自父母的忽视,使他希望在新的环境下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重新获得他人的关注。
这些破坏社会规则和秩序的行为一定会遭到反对或是引导,否则帮助孩子发展出社会感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
总之,教师要做的就是对孩子不合常理的行为提出指正和引导,并且主动观察孩子的行为,及时和孩子的父母进行有效沟通,以达成双方都能更加了解孩子的目的。
因为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这个孩子的行为目的时,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这样,当孩子们的行为持续被纠正、被引导时,他们就会逐渐发展出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就会了解到自己原本做事的方式是无法和群体和谐相处的。
而为了实现和他人和谐共处的目标,他们就需要做出一些行为上的改变。
具有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即社会感,是人们的终极目标。没有人愿意一辈子不和任何人接触。通常抑郁症患者内心的顽疾都源于他们自认为自己是不被理解的,并且会放大自己的情绪。
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社会和他人的需求感兴趣,是人们与社会共处的基本能力。
然而未能完全发展出这种能力的人,就会朝着无益面向上行驶,最终做出一些自己有益、而无法增强自己社会感的事情。比如贪污、偷盗、或以其他伤害他人为目的来满足自己需求的事情。
他们无疑都是在触犯道德及法律的底线,在短暂的时间内也许他们也会找到和自己一样没有社会常识和社会感的人,但是整个人生的角度来看,他们自然就是正常人接受起来非常难的一些被孤立的个体。
换言之,能够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个体,才是真正拥有社会感、并且会被社会价值所接纳的人。
之所以许多人会毫无顾忌地走向人生的无益面向,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过人的能力,不足以成为他人口中称赞、认同的对象。
事实上,他们根本不需要给自己如此重的压力,非要完成天大的使命、做最完美的人。只要从自己眼前的人际关系出发,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就足以成全自我被需要的感受了。比如给家人做顿饭、常陪父母或朋友聊聊天、学会倾听、在处理工作时再高效一点专注一点等等。
持续自我完善,再将重塑后的自己展现给他人,就会令自己和身边的人相处起来更加容易。获得社会感、获得他人的关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社会是所有的个体共同构成的,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这个大家共同构建的社群中工作、生活。因此,拥有社会感、共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应是人们共同的目标。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都能想明白这一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