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听评书三国演义的时候,在听到《官渡之战》的时候,常常会被其中的精彩细节打动,尤其是在听到曹操在被袁绍压着打的时候,感觉到当时的曹操没有任何胜算。可是,很多时候的事情往往都是会有逆转的时候,曹操的逆转应该是从袁绍的谋士许攸过来投靠开始的。
在评书中的许攸是因为在袁绍阵营中受到了排挤,才会一气之下投奔曹营,这才有了乌巢劫粮的逆袭成功。上学的时候学习过的课文中亦有《官渡之战》,当时觉得袁绍输的挺窝囊的,随后从一些书籍中和老师讲的历史内容中,让我看到了曹操是如何绝杀袁绍的,正是有了《官渡之战》的胜利曹操才成为了一方霸主。
由此可以看到,《官渡之战》对于曹操的意义是很大的。某个层面上来看,在《三国演义》版本里的官渡之战亦是袁绍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即便如此,也没有在短时间内击溃曹操,反而被曹操偷袭乌巢成功反败为胜。
结合学习到的一些历史相关的知识,经过梳理让我看到了《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崛起。某个角度来看,从一开始袁绍就缺乏一种向心力,这种向心力在平时看不出来,关键是的时候这些弱点就会被放大,看一下他的那些手下,在有了一些挫折和失败之后,很快的就选择投奔了曹操。
平心而论,如果袁绍的手下能够对他有誓死的忠心,即便是有一些委屈也会自己想办法消化掉。人都没有自私的一面,当个人的安危受到威胁的时候,往往会想到的是自保。
袁绍的那些手下既然选择在阵前投奔曹操,在某种程度上,既有对袁绍的不满的因素,又因为彼时的曹操已经有了一定好的口碑。正所如此,像许攸、张郃、高览这样在袁绍阵营中的高端人士才会在失利之后选择投降。
反过来看,如果袁绍不是凭着家族的声望,而是个人的声望很高,他的那些手下都是愿意誓死跟随,可能官渡之战的局面就会有出现逆转的可能。之所以这样说,看一下当时的情况,也可以说曹操几乎是孤注一掷,在他袭击乌巢的时候,自己的大营应该是空虚的,彼时袁绍的谋士已经看到这一点,才有了张郃与高览进攻曹操的大营。
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张郃与高览攻破了曹操的大营,即使乌巢的粮食被烧,此刻曹操的军队已经是无家可归的游骑兵。如果这个时候的袁绍能够像曹操那样的坚韧,以自己的大营为堡垒,再加上攻克了曹营,就可以把曹操堵在外围,彼时以优势兵力对付这样一支游骑兵还是有比较大的胜算,那么《官渡之战》的天平有可能会向着袁绍这一边倾斜,大概率上失败的将会是曹操一方。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但是从《官渡之战》中可以看到,很多时候的一点小小的优势,在关键时刻就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进一步的来看,当时的曹操可是以赌一把的方式倾全力出击。
与之对阵的袁绍却未有倾全力出击,如果像曹操那样压上所有的力量,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完全可以抄曹操的后路,对袭击乌巢之后的曹操进行反包围。事情倘若真的有这样的发展,袁绍的阵营亦是有可能出现反败为胜的情况。事实上,历史上亦是有这样的实例,兵者诡道也,任何时候的随机应变,都有可能出现逆转的情况。
官渡之战终究是已经成为事实的历史,对于后世的人们来看,袁绍的兵败可以找到诸多的因素。其实,根本原因是曹操是拼了命的在打这一仗,袁绍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并没有用尽全部力量来打这一仗。双方的投入和决心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以至于在稍纵即逝的战机出现的时候被曹操抓住了,胜利的天平就此发生了倾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