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教育部提出要防止男生“女性化”的提案。消息一出立马就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热点。
因为我家的舅舅和舅妈是在学校工作,正好是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所以上次在家庭聚餐的时候也聊起了这个话题。
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教育圈里面已经摸爬滚打太多年了,当这种消息出来的时候,可能也没有太多的想法,更多的就是执行。
当然,我也相信他们应该选择支持是有一定原因的。毕竟两人深耕于基础教育的第一线,对这个东西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即使如此,我还是在餐桌上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说教育部提出这个问题出发点对部分同学是不太友善的。
一个小男生,因为他的行为像女生,而必须要求他阳刚,必须要求他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是否会有点强人所难。
其次,阳刚的定义是什么?从这个提案中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阳刚就是不能女性化。那在这一个提倡男女平等的时代,那我们是否应该要求,女生不应该走中性风和男性化呢?
我认为阳刚的定义不能狭义的认为一些大众认为的男生应该有的举止。阳刚更应该是培养一群对社会和国家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接班人。
最后回到教育的初衷,教育的初衷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学会尊重和包容。在教育部提出这些提案之后,是否会让那些本就因为自己不阳刚的男生的生存空间变得更加拥挤和狭窄。答案显而易见,结果是会霸凌者变本加厉,而被霸凌者只能忍气吞声。
我们知道学生群体是最擅长霸凌的群体。因为你胖,别人就可能叫你“死胖子”,因为你行为举止娘,别人就会叫你“娘炮”,因为你行为举止像男生,别人就会叫你“男人婆”,因为你长了两颗向前凸的牙齿,别人就是肆无忌惮的叫你“龅牙”。
学校本来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净土,却变成了那些人的噩梦。那普及教育的意义是否就有漏洞了?
参差多态乃世界本源,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才使我们的社会和世界多姿多彩。
社会的进步不止是科技的发展,还有社会的包容度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每个人都有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在这个社会和世界上自由生长的权利,而当一部分的这种权利被抹杀,那教育的意义又该何去何从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