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
当然是,当我们看到本应天真可爱的孩子却进行着调皮捣蛋的事情时,怎么可能认为不是问题呢?花坛里最美的花被掐了,刚种上的树木就看到有孩子往上爬,张嘴就来的“傻X、2B”竟出自一个小孩子之口,伸手打人的原因竟然是对方“没有给我让路”……他们怎么可能不是问题呢?这样的孩子本身就是问题,他们的家长也是问题家长,他们家的家庭教育肯定是有问题的!所以,发生问题的孩子一定是有问题的,孩子的问题也肯定是问题。
也许,孩子的问题也许不是问题。上课静不下来一直叨叨叨的孩子也许真的是神经系统发育暂时不良,总是破坏公共物品的“坏孩子”也许是脑神经中的神经递质分泌过多或过少,总是接话或者顶嘴的孩子也许只是认知中认为这样才能拉近情感距离,情绪失控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被刺激到了内心中最想避讳的内容……这些所谓的问题不是很正常的显现吗?为什么我们要把他归结为孩子的问题呢?如果我们稍微调整一下自己的认识,减少一些“孩子就应该是什么什么样子”的前提,是不是可以接纳、接受在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呢?当我们认为这是正常现象的时候,也许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调皮的小A一进学校就发现了不一样,教学楼前多了好几棵树,而且每棵树都被四根木棍支撑着。一下课,他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小树旁边,绕过木棍,努力向树上爬!这一幕恰好被老师看到,一旦小树翻倒这个孩子肯定会被旁边的木棍夹住而受伤的。老师赶紧喝止小A正在进行的危险动作,并及时告知家长,要求家长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如果小A是我们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办?吵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是孩子的天性,只不过他表现出来了;批评是必须的,但是批评的切入点很重要。我选择从安全的角度进行引导教育:1.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个实验,用四根筷子固定一个比较重的铁棒,让孩子感受到危险;2.让爱心传递,做一些“爱护树木 攀爬危险”的提示标语,让孩子和同学一起贴到每棵树上,让切身经验变为大家的财富。家长比较认可这样的方法,并给与了积极反馈:“昨天的事经过做实验得到了理想的效果,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昨天没有打孩子,孩子很惊奇、很意外。问我为什么没生气、没打他?我说是经过高人指点,不生气、不打能起到教育作用,孩子也很高兴,今天到学校又给老师道歉、做了保证。”
有些孩子之所以被贴上“调皮捣蛋”的标签,绝不是偶尔一次的不正常行为,而是持续不断的和大家不一样造成的。小A第二天就又做了一件与众不同的事情,居然在黑板上写下了“对,谁看见谁是SB、2B”。血压飙升、脑袋发懵?没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会忍无可忍甚至向家长抱怨,但老道的班主任给家长发信息:今晚继续教育,主题是如何做言行文明的孩子。“家长很是上头,一直头晕,甚至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结果反馈没毛病,医生让少生气。怎么办?这是不是问题呢?也许,不一定是大问题。我选择从文明言行的引导入手:” 确实有点调皮。不过,他只知道这两个字母是不好的意思,肯定不清楚具体是什么意思。可以做一个“说文解字”活动,先问问孩子,不知道就搜索一下SB和2B的含义,然后告诉孩子我们要做懂知识的少先队员。其他人用这俩词肯定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咱们知道意思了就要作为这两个词的文明宣讲员了。另外,做一个懂得欣赏的孩子,您可以每天和孩子一起写一个同学的优点,像你写的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一个行为的引导!文明言行是一个慢过程,但是环境很重要,孩子知道这样的词是我们要反思的。他不会自己创造这样的词,接下来一定要关注他身边的小朋友和他在手机上网的内容,我们平时也要注意言行。”我同时搜索了”SB、2B“等词的来源和意义发给家长,我相信孩子一定是不明白的,恰恰是不明白才会有张冠李戴的乱用发生,我们就是要在孩子的错误中帮助其成长。
孩子的问题是不是问题呢?没有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其实关注孩子本身,事件本身,少一些情绪和固定认知,也许,问题就会少很多,孩子也会变很多。
2023.4.5日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