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向深渊的凝视

作者: 迟玉龙 | 来源:发表于2019-06-17 20:02 被阅读2次
    投向深渊的凝视

        我们进入生活现实层面来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一定能教育好孩子”,第二问题是“我能教育好孩子吗?”我们这些学过家庭教育的父母一般都会选择“一定能教育好孩子”,这是我们新的信念。

        以前看到孩子各种令我们头疼的行为,我们会怀疑自己的教育能力,如果把“我一定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当成信念的话,也许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和障碍。第一个问题体现了我们对于教育好孩子这件事,所具有的信仰和信念,如果有人连问三遍“凭啥?”想必底气会越来越弱,凭啥呢?我真的能教育好孩子吗?很多人会在“我一定能”和“我能吗?”之间转换。这时信仰会变得很无助,而转向怀疑,就像投向深渊的凝视,越想越恐惧,越想越焦虑。

        无论是坚定的信念,还是坚定的怀疑论者,都会遇到困扰,就像宗教哲学和现实科学一样,宗教哲学以信仰为基础,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慰藉,帮人们度过困难、走向光明。宗教哲学走到今天的过程中,单纯的以信仰为基础,有时也会变得很无助,这样做到底对吗?现实科学是以怀疑为基础的,在思考问题,比如思考家庭教育、子女教育时也会陷于困惑,科学有科学的困惑,宗教有宗教的无助。

        一位西安的妈妈咨询说孩子自尊心强,特别希望上个好高中,但是中考成绩不理想,自尊心受挫,在家待了一年。当时给到妈妈四点建议,第一,不要因为孩子的状态而打乱生活的节奏,孩子乱,父母不能乱,越是这样,父母越要活出好的生命状态。第二,不要着急,等待孩子发出求救信号时再协助孩子,能帮的全力以赴,帮不了的,让孩子看见父母的努力和付出。第三,把相信他能行的信念传递给孩子,尤其在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信任。第四,孩子现在的行为或许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和善意的动机,如果孩子离开学校是必须要走的路,与其哭着走,不如笑着走,别责怪自己。妈妈的情绪舒缓了很多,眼睛里多了一些希望和光芒。

        可是妈妈保持希望的状态能坚持多久呢?能挺到孩子去学校吗?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人不可能一直相信而不怀疑,除非这个人是个傻子,这是规律。我们坚持了很长时间,还没有看见我们希望的结果出现,就很容易由相信转入怀疑,相信和怀疑像事物的一体两面,表现为同一个人的两种状态,相互依存。没有怀疑就没有科学,也就没有宗教哲学,如果没有精神支撑,人是无法往前走的,因为未来的日子,谁也无法用科学给出确定性的答案,人在面对不确定的东西时,就会产生怀疑。

        能坚持多久呢?这是每次咨询完都会有的问号。果然,过了半年,这位妈妈又联系了,说孩子已经五天没吃饭了,自己都快要疯了。听完她的叙述,才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孩子已经回到学校了,一家人看到了希望,爸妈更坚定了孩子会变得更好的信念,为了防止孩子再沉迷手机,把家里的网断了,孩子回家后就有情绪。妈妈说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学习,希望能建立规则,希望孩子遵守规则(凡是把规则抬出来说话的,都是掌控),希望控制住他的行为。孩子有学习动作了,马上就想把孩子控制起来,期望他能保持好的状态,换了一种说法叫立规则。停网的目的是建立规则,有善意的动机,背后的心理活动却是控制,因为心中有恐惧。孩子也把妈妈辛辛苦苦给写的本子撕了,妈妈很生气地说:“既然你这么牛,你就到网吧吃饭吧”,孩子也来了情绪,说只要是妈妈做的饭,这辈子都不吃,这就是孩子五天没吃饭的由来。

        妈妈在看不见希望的时候,靠信念熬过来了,在事情变好的时候,又转入怀疑和恐惧,进而控制孩子。苏格拉底说,一种没有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高端课上董老师说,人性本无善恶,只有爱与恐惧。当我们以“我一定能教育好孩子”为支点,为信念地基时,会把自己导向爱的状态。如果我们一味地以信念为地基,而孩子一直没有走出来,其实是也脱离人性的,会让人从爱的状态变成一种愚昧。看到孩子长时间没有好的转变,人都会进入恐惧和怀疑,想探究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不是单纯的一味相信。尼采说,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与深渊凝视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回到家庭教育的语境里,孩子发现断网了,跟父母恶语相向,父母为了建立规则,为了让孩子保持好的状态,也回敬孩子横眉冷对,结果最终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跟恶龙缠斗过久,自己也变成了恶龙)。

        尼采还有另外一个观点,单纯的信仰也会失去自己,因为单纯的信仰和信念有三个弱点。第一,一个新的信念的确立,受不了严刑拷打太长时间,如果我们转变信念,开始相信孩子,而孩子却一直玩游戏,这种“严刑拷打”很容易把我们刚建立起来的信念打倒。第二个弱点,禁不住旧观念的威逼利诱,看到孩子还是没有转变,会觉得还是旧有的方法——打骂指责有用。第三个弱点,做不到心无旁骛,做不到全然的相信孩子,因为中间干扰因素太多了。

        人有两种情感状态,一种是爱的状态,一种是恐惧状态,会把人带向不同的方向。爱把人带向仰望星空,恐惧把人带向凝视深渊(怀疑、否定),进而让人去探讨真相和真理,这里讲的恐惧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盲目的、没有探索能力的恐惧,这个恐惧是尼采说的“投向深渊的凝视”。低头凝视深渊,抬头仰望星空,在这个过程里边,人才会进入理性思考状态,追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为什么不去上学。如果恐惧依然把人带入盲目的,毫无头绪的,一团乱麻的情感状态,恐惧对人毫无意义,只是让人陷于更多的焦虑不能自拔。在爱的状态里呈现的是希望,对未来抱以美好的愿望。能让孩子感受到爸妈的善意,感受到生活带来的美好情感,在人面对困难的时候,给人带来巨大的帮助。凝视深渊,能在人面对孩子教育问题上,探讨真理的时候,带来巨大的帮助。这两种状态都对我们有帮助。人的这种怀疑对人产生驱动力,让人进一步探求真理,让理越辩越明,以便于更好地仰望星空。怀疑和相信在这个维度上,不是相对立的,它们是高度统一的,最终的结果都是将我们导向美好。站在这个维度上看自己,看事情,爱和恐惧,善和恶,相信和怀疑能够握手拥抱,两股力量汇聚到一起,让我们变得无比强大。

        相信以信念为基础,把我们导向爱,带向仰望星空的状态,带着一家人往前走。人在恐惧时,进入怀疑状态,思考状态,这种情感状态指向的是事,让人去追问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目的是为了进入现实生活层面,能够陪着家人仰望星空,发现美好。

        人需要有恐惧的状态,一方面出于自我保护,另一方面把人导向怀疑,导向真理。所以,恐惧并不可怕,恐惧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将我们导向仰望星空,过好生活。

    r�.�v�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投向深渊的凝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ro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