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小短文,从打基础开始是捷径

作者: 李陌桑 | 来源:发表于2021-10-28 22:59 被阅读0次

    本月参加砍柴学院的基础写作课,目前已结束小短文的学习。时间虽短,关于写作的很多方面颠覆了我从前的认知和做法。

    改变一:对开头不断打磨,改变原来的叙述式方法。

    我一共上稿2篇,每篇的开头都改了多次。以展示量20万+谭千秋这篇为例。

    初稿开头:

    2008年5月12日,四川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一栋教学楼内,教导主任谭千秋正跟高二一班的学生们上政治课。

    突然,教室摇晃,谭千秋经历过地震,他马上大喊:“地震了!同学们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跑!往楼下操场跑!”他组织学生从前后门疏散,快快往楼下跑,墙壁和地面摇晃得越来越厉害,学生们动作迅速跑出教室。

    第一次修改后的开头:

    2008年5月的一天,四川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学楼突然剧烈摇晃,谭千秋意识到不对,马上大喊:“地震了!同学们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跑!往楼下操场跑!”

    修改后,精简了许多,并不影响意思表达。

    第二次修改后的开头:

    “地震了!同学们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跑!往楼下操场跑!”

    2008年5月12日,四川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学楼突然剧烈摇晃,学生处的谭千秋老师意识到不对,一边大喊,一边组织学生从前后门疏散。

    这样改,画面感更强,更有冲突和紧张感。

    改变二:对结尾的升华表达更精准。

    初稿结尾: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历史和时代不会忘记这位平凡而伟大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第一次修改后的结尾:

    可除了赞誉,我们更应该记住谭千秋在危难时刻,毫不犹豫舍己救人的大无畏精神,学习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对待事业和学生热忱满怀的姿态。

    第二次修改后的结尾:

    今天,我们除了要铭记那场灾难,更应该铭记那些在危难时刻,毫不犹豫舍己救人的英雄,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全社会去大力弘扬。

    初稿显得很概括,语言难以打动人心。第一次修改后具体生动不少,但号召人学习谭千秋,容易因宣传味道引发阅读者反感。

    第二次修改由个体延伸到同一类人,容易获得老师们及其他受众的认同。文章留言者中,有不少老师。

    改变三:以是否围绕主题来增删细节。

    我交上去的稿经常被老师删掉一些细节,如谭千秋这篇文开头。

    另外一篇写廖智的,足足删掉400多字,删掉了杨丽萍对廖智的评价,也增加了一些细节。

    我对删掉的部分挺可惜,那段画面感强,又涉及到杨丽萍,我认为名人有连带热点效应。

    但老师说,跟主题不是很相关,建议删掉;但对一些体现人物性格的场合,要有细节,要特写,有画面感。

    老师提出“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化”,仔细咀嚼,含义很深。

    改变四:段落之间起承转合,字词句的灵活运用。

    我写的初稿,段落间缺乏连接词,尤其是过渡句、转折句,段与段之间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没有用恰当的语言表述,读起来不那么顺畅和层次鲜明。

    修改后,加入时间顺序词、空间词、转折词、金句等,都能很好地联接段落。

    改变五:对原创原作尊重,对文字心怀敬畏。

    说实话,我之前有误解,以为写微头条可简单一点,写身边的事最好最快,提出就能成文。

    但砍柴学院老师要求,即使是一篇微头条,凡涉及到搜索相关资料,必须要做参考资料和来源备注,而且资料来源最好是书本或者权威媒体。

    这种做法,分明就跟写论文差不多。

    我开始按老师要求做这些时,很不习惯,学习拆解了2篇文章后,找到了点感觉。

    本周学习选题和找素材,感觉更是知易行难,看到有人刻意练习一段时间后,成果明显,很让人羡慕。

    非洲经济学家Dambisa Moyo说过:“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小树苗要长成参天大树,基础一定要扎实。用好字、词、句,标点符号、主题、开头、结尾,这都是写作中最基础的事。

    不然,大树基础不牢,根须不稳,就算是施肥浇水、打营养针,也容易枯萎和被台风刮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刻意练习小短文,从打基础开始是捷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rpb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