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孝经】广至德章,老师在讲“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这句话时,引用了几个王阳明的故事,来告诉我们王阳明是如何传递孝悌之道的。
王阳明母亲早逝,对父亲极为孝顺。父亲晚年多病,王阳明军务在身,无法伺候在父亲身边,心中很是不安。他在给亲人的信中说:“老父疮疾,不能归侍,日夜苦切,真所谓欲济无梁,欲飞无翼。近来诚到,知渐平复,始得稍慰。早晚更望太叔宽解怡悦其心。”字里行间都是对老父亲深深的牵挂。父亲去世时,他赶回家中,先告诫家人不要痛哭,然后将皇上赐给的新礼服和绶带给父亲一一穿戴齐整,把葬礼的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自己跪在父亲的灵柩前痛不欲生,昏厥过去,后来还生了场大病。
从这个故事中,我可以感受到王阳明对父亲的至诚之爱之心。想想自己对老父亲,心里还是缺乏恭敬之心。昨天晚上9点,爸爸要吃柿饼,我就用严厉的口气说:“不能吃!”爸爸就有一点恼怒,看到他很无奈的神情,我的心里就很可伶他。可伶他不能想随意吃他想吃的东西,也可伶他吃东西还要儿女来监控。看到父亲那样子,不忍心他饿,就马上去厨房给他削了一个苹果,热了一盒牛奶。爸爸说他不吃了,但我还是把切成片的苹果和牛奶放在桌上。爸爸吃了几片苹果喝了牛奶才满足的去睡觉了。收拾桌子,看着爸爸苍老的身影我很难受,为爸爸的老,也为我自己对他说话语气的不恭顺。不知道我还能陪伴爸爸多久,那么就让他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吧。对爸爸说话一定一定要温柔恭顺,我对自己说。
王阳明不但自己诚心持守孝道,还引导身边的人认真学孝行孝。弟子张思钦的父亲过世了,请王阳明撰写墓志铭,他婉拒了,张思钦仍坚持,王阳明引导他说:“你要我写墓志铭是图亲人不朽,以此体现孝子之心吗?其实体现孝子之心并不仅仅在此,通过他人撰写墓志铭使家父事迹传播,不如通过自身努力,汝为贤人,汝父则为贤人之父,汝为圣人,汝父则为圣人之父,这才是真正用实际行动体现孝心。”
老师讲的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孝经】开宗明义章中:“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为名利而忙,那么真正的名是什么呢?就是显父母的名,这才是大孝。怎么显扬父母的名呢?就像周公那样“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周公他制礼作乐,帮助武王伐纣,帮助成王奠基基业,他是做到了文治武功,才感得“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我们现在要扬名父母于后世,就要像王阳明说的那样自己努力成为孝子,成为贤人,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王阳明在江西做官时,有一对父子发生争执,吵闹不休,来找王阳明为他们评理。王阳明没有问具体的是非曲直,而是跟他们讲了几句话,结果话没讲完,父子二人抱头痛哭而去,和好如初。王阳明的弟子很奇怪,问他说了什么话。王阳明说:“我说舜是世上最不孝的儿子,瞽叟是世上最慈爱的父亲。”弟子更是吃惊。王阳明解释说:“舜常常以为自己是最不孝的,所以他才能做到孝。瞽叟常常以为自己是最慈爱的,所以他不能做到慈。”
在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中,王阳明引用大舜的故事,正话反说,让争吵中的父子深受震动、反躬内省、各自悔改。
他用这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传递孝悌之道,让我感受到了阳明心学的智慧和善巧。有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不知道该如何化解自己心中的一些疑惑,现在看来,还是要多读书,多学习,才会明白理解古代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美名流传后世的原因。
近期,一直学习【孝经】,反观自省,自己所做所为实在是差远了,所以还是要不断的学习,反复练习,改变自己的行为,向着圣贤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