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编制在朝廷的府兵没有战斗力,抽调编制在藩镇的边军又无法指挥,最终让朝廷在军事和财政的恶性循环中崩溃。
唐德宗建中四年,李希烈叛乱,唐德宗任命哥舒曜为东都畿汝州节度使,率军前往镇压。但哥舒曜遭到了李希烈的围攻。公元783年冬天,位于长安西面的泾原节度使姚令言接受皇帝命令,率领泾原的军队向东前进,援救哥舒曜。由于皇帝手中的兵马不足,要借助藩镇的军队来打仗,在皇帝与藩镇间,军费的分配如下:如果藩镇只是在自己的统治区里调动军队,那么军费由藩镇负担;如果藩镇的军队接受了皇帝的命令,离开其统治区,那么从离开的那一天起,每个士兵的花费相当于平常的三倍。
这一次,皇帝动用泾原军,中央政府派来犒劳的官员京兆尹王翔只提供粗茶淡饭,一分钱没有拿出来。编制在藩镇的边军待遇本就不如编制在朝廷的神策军,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已经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上战场的士兵越想越冤,决定停下不走了。只能任由士兵怀着对财宝的渴望,抢劫长安金库。唐德宗只好带着太子、诸王、妃子、公主一百多人,加上几个愿意跟随他的宦官,从皇宫的花园北门出逃。最后兵变虽然被镇压,但是唐朝廷兵制财政已经被彻底破坏,如同癌症晚期病人。
唐代初年,太宗时代,唐中央朝廷官员编制额定730人,长安宦官也不多,中央财政尚可支撑,到玄宗时期,达到宫女4万,太监3000,朝廷官员定额17000,其他官吏57000人,关中平原的粮食无法支撑朝廷,粮食从江南运到长安,运费很大。军费就更加紧张。
唐代兵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府兵具有中央禁卫军性质,编制是在朝廷的。安史之乱以后,府兵制度瓦,中央募兵并给士兵发工资建立神策军,神策军数量不多,仅足保护京师,同时由于朝廷无力养兵(玄宗时期每年军费200万贯,安史之乱后军费为1260万贯),各地藩镇在自己辖区内自主募兵建设自己的军队,藩镇节度使拥有行政,司法,军事,财政四个权力,除四川,江南,关中地区外,各地藩镇均不向朝廷纳税。
由于北方蛮族的威胁不断加大,加上内地的反叛也此起彼伏,朝廷手里本就有限的纳税区域越来越小,神策军编制内能养活的兵力也无法增加,同时,随着神策军内部淘汰机制的弱化,禁军的战斗力也越来越弱,远远比不上能够直接在自己领地内收税,募兵,同时经常参与与吐蕃突厥的战争的边军。
不断抽调藩镇边军就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边军的武器,日常供养由藩镇负责,战场上却同禁军一起卖命,边军战死也是藩镇抚恤,如此一来,朝廷每年节约财政数千万贯,看起来很好。然而,藩镇并不甘心白白削弱自己,由于行军军费由朝廷承担,藩镇往往虚报人数,发出5000人,用20000人来要军粮,同时,边军与吐蕃作战是保卫家园,属于保护自家庄园的子弟兵。为朝廷奔波千里去攻击潮湿的云南南诏和淮河,完全没有积极性,出工不出力现象普遍。
朝廷顿时陷入:战争失败损失土地——纳税人口减少税银减少——无力招募更多禁军——更加依赖抽调藩镇边军——边军耗费大且不出力——战争失败进一步丧失土地和朝廷威严。
其实,一切的根源都是朝廷做事操之过急,急于取得军事胜利来振兴大唐,恢复开元盛世的镜像。扎实练兵,整顿财政,在纳税给朝廷的川陕,江南建立有效的兵源和财源,对于藩镇先易后难,一个个拿下,进一步扩大朝廷领地,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数量可观,训练有素,坚决服从朝廷指挥的禁军队伍,才能做到指哪打哪,仅仅靠抽调士兵,抓个鸡犬还行,一统天下,扬威海内还是算了。
网友评论